临终第四(第8/8页)

1993年12月31日,小沃森因中风并发症去世,享年79岁。他最具价值的遗产可以归结为几个字:“IBM就是服务”。

1993年10月31日,费里尼在罗马溘然长逝。他的追悼仪式如同他的电影场景一样铺张庞大,在意大利近代史上也属罕见。他最喜欢的演员、好朋友马斯特洛亚尼却直言不讳道:“他们不在他生前帮他拍电影,却到了他死后才来褒扬他。现在所有人都在说他是如何了不起的天才,但这几年没人肯认真地给予协助。要了解这个人有多伟大,大家还需要有更多的反省。”

1994年4月21日傍晚,尼克松陷入“深度昏迷状态”。22日逝世,享年81岁。“水门事件”前,葛培理一直认为尼克松是一个正直的人。“水门事件”的真相表明,葛培理被骗了。但葛培理在尼克松的葬礼上发表讲话说:“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人无完人。所以,我原谅了他。”

1994年7月27日,以《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凯文·卡特自杀身亡。他的遗言是:“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1995年11月4日深夜,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从自家窗户跳楼身亡,享年70岁。他曾说,人如马,必须天天早上咀嚼燕麦,必须每天在大地上奔跑。他没有一天不读和写,读和写是为了飞翔和游牧,为了创制和增产。当不能像马咀嚼燕麦那样思考和阅读时,他选择了自杀。

1995年11月4日,拉宾一行在人们的簇拥下走过广场,准备乘车离去。拉宾一边走一边与热情的群众握手。就在此时,拉宾突发奇想,他对佩雷斯说:“你跟我说过,在这个大会上有人要行刺,不知道这人群中有谁会开枪?”佩雷斯把此当做笑话,一笑了之。他真的遇刺了,当晚死去。这一天,是犹太教的安息日。

1996年12月20日,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辞世。他说:“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希望在下个世纪(21世纪)中生活得更好,且其基本价值不受影响的话,那么都应该关心国民的思维、理解水平,并为未来作好规划。”

1997年9月5日,特蕾莎修女走完了87岁的人生历程。印度政府为她举行国葬,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要人参加了她的葬礼。她跟穷人生活在一起,并使自己成为穷人中的一员。她说过:“爱,直到受伤,然后永远。”

1998年4月15日,柬埔寨红色高棉领导人波尔布特突然暴亡。在他的红色高棉政权统治下,不足千万人口的柬埔寨在数年内减少了几百万人。这个生前被称为“书记大叔”、“党心”,或直接被呼为“组织”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清教徒,在被监禁期间曾对美国记者说:他的“良心是清白的”。他说:“我没有屠杀,我只是在战斗。”

1999年3月12日,音乐史上“罕见的神童”梅纽因逝世,享年83岁。他未上过正规学校,13岁时即确立了巡回演奏大师的声誉,并让爱因斯坦相信了上帝的存在。他说:“我天生就会拉小提琴。”据说,在梅纽因心目中,中国是一个令他神往的国家,一本德文版的《老子》伴随他50多年之久,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书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