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第9/10页)
Monica_小猫掉一地:对于听众来说,是对于“谁发明了电话”的讨论,对于当事人来说,则不是“先发明还是先申请”这么一条规定能决定的。不过,如果发明者都心系天下,那到底是谁发明的,就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天下如此多的发明,又有几个发明者被铭记?向时代前列的发明者致敬!
Joserosales:从模型到付诸应用还是有不少的路要走的,而且贝尔在发财后也间接成立了贝尔实验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你知道当年在报纸上登广告有多难吗?
徐侠客:很佩服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很多事情今日只道是寻常,回首时惊涛骇浪。
terry1717:补充一下,1979年前,上海共有3家广告代理公司:上海广告公司、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上海广告装潢公司。雷达表广告的代理方是上海广告公司。
柯旭波:尽管报纸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但我始终认为报纸不会被完全取代,那种打开报纸扑面而来的墨香,远不是手机阅读能够带来的!
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
Tin,Tin:看了科举防作弊的种种方式,就知道影视剧中常出现的女扮男装去赶考的桥段纯属虚构啊。
鱼丸粗面:明弘治十二年(1499)的会试舞弊案,改变了唐寅和徐经的人生轨迹。假如没有此事,唐寅的才华有可能会大放异彩,但中国历史上应该要少一部《徐霞客游记》了。
哈得孙河上的奇迹
Michelle:我先生是一名民航“空客A320”机长。2009年这个事情之后,他们公司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萨伦伯格写的《最高职责》。电影上映了之后,我陪他去看了,出来之后他说:“看得想哭。这个机长太厉害了,迫降真的是奇迹。”作为他的妻子,除了体谅他工作的辛苦,我也知道起落安妥对于他和整个航班乘客的重要性以及他承受的压力。希望他一生飞行平安。
Grace:《萨利机长》太震撼了,汤姆·汉克斯演得太好了。看完专门去查了这个事件和机长的资料,了解到机长是空军出身,后来他又飞了几年直到退休。这就是现实中真的英雄。
妮妮:民航发展到现在虽然安全系数已经高了很多,但是安全培训还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负责整架飞机安全的机长更是责任重大,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真的很考验机长的能力。我以前一位同事在斐济就遇到过飞机起飞后遇上鸟撞击然后立马返航的事。
海上生明月:从安全的角度讲,飞机的事故率是所有交通工具里最低的,大约超过百万次航空飞行有一次事故,也就是一个人每天坐飞机的话,概率是3000多年遇一次空难。但一旦发生事故,一般影响极大,往往会有数十甚至数百人丧生,这也是空难新闻总能上头条的原因。萨伦伯格无疑是英雄,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令所有人都安然无恙,说是奇迹一点不为过。
巨轮沉没的那一刻……
想躲起来的废废:当年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看到大屏幕上的电影,但记得同学们讨论露丝和杰克画画的事。一年后,我在父母朋友的家里看到了一本幸存者回忆录。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里面的话,“救生艇上的妻儿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人沉入海里”“绅士的背后,不乏伪装成妇女逃命的男人混迹在妇女儿童的群体中”,整本书和浪漫的爱情邂逅完全无关,讲的只有人间悲剧和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少年是天性,青年讲血性,人到中年想得更多的是人性。人性可以最丑陋,也可以最伟大,有多黑暗就有多光明。求生是生物本性,赴死是因为有爱。仿佛听到主题曲响起,愿仁心永恒。
月落子规啼:当初看电影的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船即将沉没,一对年老的夫妇静静地躺在床上的镜头。真的说不出来感觉。不知道这对夫妇是不是就是以施特劳斯夫妇为原型的?(作者回复:是的。)
夏惠芳:再次重温了电影,除了这些或感人或令人气愤的故事,我想到的是古人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如果不是当时的邮轮公司、船长,包括舆论热推的所谓“最大、最快、最强、永不沉没”等,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再次为1522位遇难者祈祷,尤其是那些真绅士!(作者回复:是的,当时的炼钢技术条件下炼出的钢,其实不足以支撑那么大的船。那是英国的造船大跃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