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第5/10页)
1944,刺杀希特勒
Altman林泓釗:关于施陶芬伯格行动的细节和国民对他的看法,还有“二战”中德国普通军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推荐大家看一下《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一书。
Faner.Poon:很多事冥冥中自有安排,要说希特勒是大魔头,没错,但只不过他也就是当时德国集体意志的具象化而已,英国脱欧、特朗普得选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换成了另一个人,在那个时间点上,可能也会成为希特勒。
张怡娜:中学时曾经有一套书叫“五角丛书”,其中有一本好像就叫《刺杀希特勒》,书中详细讲了这个故事,印象挺深,其中讲到主角施陶芬伯格尽管已经开始反对希特勒的侵略,但是在战场上依然勇敢作战。最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始终拒绝军队突围的请求,葬送了几十万德国精锐,这让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刺杀。(作者回复:施陶芬伯格的观点是:作为军人,职责是为国家赢得战争;但作为国人,必须铲除“瘟疫”希特勒。)
烟小火:乱世中,有人沉默,有人爆发。不能说沉默的人都没有担当,也不能说站出来的人就一定是英雄。只是我们都会钦佩他们的孤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想做的事情付诸实践的。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宇:推荐一部电影《狂怒》,它讲述了攻占柏林的故事,讲述了真实的战争与人性。
诗敏:准确地说,如果没有苏联人的牺牲,“二战”的进程与走向,完全无法预知。道理非常简单,看看德国在苏联损失的部队总数,占据了德国最早装备的最精锐的摩步师和装甲集群的绝大部分。经常看到网上有些很搞笑的论调,说打败德国的是严寒,不是苏联红军。说这话的人大概想象不出当年苏联红军T–34坦克集群冲锋时碾轧一切的威势吧。
阿基拉头:被洋洋洒洒的文字一笔带过的是无数场惨烈的战斗和永远不能醒来的人们,面对一个个数字,我感到的是无比的沉重和震撼。愿战争永不再临。
日本为什么会挨第二颗原子弹?
ZOE:唉,很难说原子弹的研发对全人类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面对爱因斯坦的后悔、投弹者的不后悔,以及日本民众的死伤,只能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量。
大黎:读过日本的很多小说,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流露出浓浓的哀伤和阴郁。从心理的角度讲,我觉得日本是个追求极致的国家,包括对于文化、艺术、生活,也包括战争和死亡。他们这种对极端的追求,可能源于一种深层次的不安。这种不安和日本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也再次印证了生物进化论。
刺杀汪精卫
认真的雪:如何辩驳陈璧君说的,“汪先生没有一寸土地,何来卖国之说?”(作者回复:此乃偷换概念,卖国不仅是指出卖国土,出卖国家利益、国家气节、国家人民,都是。)
海上生明月:怎么没人为华克之点赞呢?也许他那21年牢狱之灾是因为牺牲的战友而熬下来的。那时候的人,真的是一腔热血,年纪轻轻就不惜丢生命做大事。其实青年汪精卫又何尝不是如此,却不能一以贯之,终从英雄变汉奸,遗臭万年。
栋栋:历史总是这样阴差阳错,感觉好多历史中的1秒,可以决定未来的100年。特别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太有意思了。
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
并蒂莲花:我的爷爷奶奶今年都90多岁了,爷爷是云南的,奶奶是河南的,当年他俩一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安置在丹东,奶奶耳聋,因为打仗的时候炮弹在身边爆炸震聋了。他俩基本不提那会儿的事,看到战争片就换台,爷爷说:“电视里放的都是假的,打仗惨得很。”只有《新闻联播》他俩每天必须看,看完才睡得着觉。国庆阅兵,老两口在电视前哭得稀里哗啦,奶奶前年患上脑萎缩,已经记不太清我们了,希望那段她不愿意提起的往事也能忘记。
若依:爷爷当年隶属五十八师,第一批入朝参战。他说,小战士把枪握在手里一夜,结果手指就粘在枪把上整根断掉了。爷爷抚摸着小战士残疾的手号啕大哭。那个场景他一辈子也忘不掉。60年后,我成了一名外交官,踏足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当工作遇到挫折,半岛局势紧张,我就在心里坚定地告诉自己:只要有我在,半岛绝不能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