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悲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背后的阴影(第6/6页)

然而,再完备的“棺材”,哪怕能封住所有核污染源,也不能封住,也不应该封住人类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铭记和反思。

人们在祭奠为扑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火而牺牲的消防员以及“清理人”,他们在去世后只能被放置进特制的“铅制棺材”。因为他们的尸体也成了一个个“放射源”

馒头说

面对突发性事件,尤其是事故,就我所知,上海媒体业内一直有一个共识:

“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我个人觉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快报事实”,不难理解。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关注的事情一旦发生,媒体还想像鸵鸟一样撅屁股藏脑袋,以为能“不报”或“瞒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你报得慢,谣言就来得快,你的权威性就崩溃得更快。如果想瞒报危害老百姓财产乃至生命的事,你不仅是在践踏公众的知情权,更是在犯罪。

“慎报原因”,需要解释一下。“慎报”不是“不报”,不报原因,简直荒唐至极。“慎报”的意思,是要在充分了解并证实之后,尽可能快地向公众通报。因为如果没查清就报,就很容易误导舆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例,实事求是地说,爆炸的原因是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完全调查清楚并公布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对核电站爆炸的原因,各方还有争论,比如当晚实验到底哪一步出了问题,有各种说法。而自杀的核子物理专家勒加索夫,一直坚持认为核电站本身的设计是有缺陷的。

但是,对核电站发生爆炸的事实本身进行慢报乃至瞒报,简直荒谬至极。面对如此严重的一起事故,政府居然在几十个小时之内都保持静默,他们把老百姓的生命摆在怎样一个位置,细思极恐。

当军队和“清理人”以近乎自杀的方式前仆后继地冲入辐射粉尘弥漫的事故现场时,何其悲壮,又何其痛心。

平心而论,别看我这么说,别说像切尔诺贝利这样的大事,即便是一些小事,据我所知,我们要做到全部“快报事实,慎报原因”,还是碰到过不少阻力的。

在这一点上,重要的不是媒体想明白,而是各级管理层要想明白。

在重大灾难事故面前,舆情是要关心,恐慌是要避免,但一个基本的原则还是要有的,那就是要有一个公平、透明、及时、有效的发布机制和沟通渠道。

不然,很可能会被更大的舆情反噬。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经过去整整32年了,这场事故发生后紧随的各种故事,可能在某种角度比事故本身更触目惊心。

有人曾分析,切尔诺贝利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我想,如果真是那样,造成影响的成分中,肯定绝不仅仅是指经济损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