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胜利之用(第7/7页)
⑤ 政治派(politiques)是 16、17 世纪活跃于法国的一个温和的政治派别,成员同时涵盖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他们将国家的安定团结置于其他考虑之上,希望重建强势王权,排除外部势力的干预,以求使法国摆脱动乱。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该派一度颇为兴盛,成员大多反对受到西班牙支持的吉斯家族。政治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亨利四世和博丹等人。
⑥ 亨利三世早先曾与胡格诺派达成协议,于 1577 年 9 月 17 日颁布《普瓦提埃敕令》(Edict of Poitiers),敕令规定在每一个司法管辖区,胡格诺派可以在各城市的郊外享有信仰自由。法国的天主教人士普遍认为该敕令对于胡格诺派过于宽容。
⑦ 首任埃佩农公爵让·路易(Jean Louis de Nogaret de La Valette, Duke of Epernon, 1554—1642),出身于军人世家,在 1572 年的拉罗谢尔围城战中,年轻的他第一次赢得了当时还是安茹公爵的亨利三世的注意。
⑧ 帕拉丁伯爵约翰·卡西米尔(Johan Casimir, Count Palatine, 1543—1592),曾经被伊丽莎白一世的大使菲利普·西德尼说服,开始组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新教同盟。
⑨ 埃坦普(Etampes)和拉沙利特(La Charité)都在巴黎主城区的南部不远处。
⑩ 霍拉肖·帕拉文奇诺(Horatio Pallavicino, 约 1540—1600),英格兰商人、金融家、外交官。
⑪ 在今巴黎西南方向 96 公里处。
⑫ 位于卢瓦尔河与塞纳河之间的平原地带,是有名的法国“粮仓”。
⑬ 蒙塔日(Montargis)位于今巴黎南部 110 公里处,坐落在塞纳河支流卢万河沿岸。
⑭ 蒙特罗-佛特-约讷(Montereau-Faut-Yonne),简称蒙特罗,位于约讷河和塞纳河在法国中北部的交汇处,城区被河道分为三部分。
⑮ 蒙贝利亚尔(Mompelgard),法国东部边境城市,靠近瑞士。
⑯ 见《旧约·撒母耳记(上)》18:7。扫罗是以色列犹太人进入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统治早期战功显赫,但在后期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的功劳盖过他,因此多次追杀大卫。
⑰ 希律王(公元前 74—前 4 年)是罗马帝国在犹太行省的代理王。据《新约·马太福音》记载,当耶稣诞生时,有人说伯利恒降生了一位要作犹太人的王的婴儿,于是他下令将伯利恒及境内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孩处死,他因此在基督教传统中有极大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