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座城市的天真(第5/5页)
② 即首任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Robert Dudley, 1st Earl of Leicester, 1532—1588),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和挚友。
③ 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William Cecil, Lord Burghley, 1520—1598),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重臣。
④ 指前文中的玛丽·都铎,英格兰女王,1553 年至 1558 年在位,期间复辟天主教,大肆屠戮新教人士,有“血腥玛丽”之称。
⑤ 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在今伦敦金融城的西北方向,曾一连多个世纪连续充当行刑地,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和英格兰农民起义领袖瓦特·泰勒均在此地就义。
⑥ 1560 年,弗朗索瓦二世去世,玛丽于次年返回苏格兰亲政。由于她信仰天主教,引起了新教贵族的不满。1567 年 7 月 24 日,她被迫退位并将王位传给只有一岁大的詹姆斯,史称詹姆斯六世。
⑦ 即玛丽·都铎,为英王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唯一后嗣。
⑧ 新教加尔文派的发源地。
⑨ 史称怀亚特叛乱(Wyatt’s rebellion),是一场爆发于 1554 年的英格兰民众起义,因身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托马斯·怀亚特(Thomas Wyatt, 1521—1554)的名字得名,参与者多为新教徒,其公开理由则是反对英格兰女王玛丽·都铎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联姻。
⑩ 玫瑰战争(1455—1485),15 世纪下半叶爆发的英国内战,战争双方为以红玫瑰为族徽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族徽的约克家族。
⑪ 上述地区属于当时爆发革命的西属尼德兰,新教与天主教的宗教冲突加剧了双方战争的残酷性。
⑫ 1572 年的圣巴托罗缪节的夜晚,大量法国新教徒遭到天主教徒的屠杀。
⑬ 中世纪天主教审判异端的特设机构,以酷刑著称,主要设立在法、意、西等国。
⑭ 16 世纪上半叶曾有多位新教人士在伊普斯维奇被关押和处决,尤以玛丽·都铎复辟天主教期间为甚,史称“伊普斯维奇烈士”(Ipswich Martyrs)。
⑮ 据说《旧约·传道书》为所罗门王所著,以智慧著称的他在文中表达了对很多问题的困惑。
⑯ 葛洛瑞娜(Gloriana)是 16 世纪诗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在其诗作《仙后》(The Faerie Queene)中用以指代伊丽莎白一世的主角名字,后来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流行称呼。这个名字可能产生于 1588 年英格兰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交战期间,提尔伯利的英军向女王致敬时高呼的口号“葛洛瑞娜!”,有“荣光女神”之意。伊丽莎白巡阅提尔伯利一事见第 29 章。
⑰ 即奥兰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 1533—1584),首任奥兰治亲王,尼德兰起义的领导者,1581 年被选为联省共和国首任执政,于 1584 年遇刺身亡。
⑱ 科里尼(Gaspard II de Coligny, 1519—1572),法国海军元帅,法国宗教战争期间新教胡格诺派的早期领袖,1572 年 8 月 24 日夜被吉斯公爵的追随者刺杀,这起事件也是圣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的一部分。
⑲ 保王协定(Bond of Association),签署于 1584 年。斯洛克莫顿谋反案在 1583 年败露后,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伯利勋爵威廉·塞西尔等人于翌年发起保王运动,所有签名人均有义务诛除任何危及英王的嫌疑人,该协定获得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