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忠贤:“第三代宦官之王”差一千到一万(第5/5页)
魏忠贤在政治上的表现虽然漏洞百出,但并不妨碍天启皇帝对他的厚爱。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魏忠贤最为风光的天启七年(1627年)上半年,皇帝对他的封赏多达41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也因魏忠贤而官升九级,以至于加至最高级别的太师之后没办法再加,只得再加禄米三百石。几日后,皇帝又封魏氏一人侯爵世袭。
魏家子弟封爵都是冲着魏忠贤的面子去的,也就是说魏忠贤实际上是一身而兼公、侯、伯三爵。这种三天一奖、五天一赏的做法,完全打破了历代专权宦官的封爵纪录。对于还差一步就变成万岁的魏忠贤来说,物质和权力上的奖赏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了。
这时候的魏忠贤所要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是阉党高级成员对自己的忠诚度究竟如何;另一方面是随着权力地位的提升,他在内心深处早已将自己视为帝国的另一个王者。当他被人们供奉在辉煌殿堂的时候,也在无形中渐渐脱离了组织。
这种隔绝状态对于阉党集团的权力运作肯定是不利的。我们看到,正是从建生祠之议初兴、造神运动愈演愈烈的天启六年六月起,在阉党中地位重要、经验丰富、见识较高的一些大官僚们,开始逐渐疏离魏忠贤。
首席大学士顾秉谦致仕,刑部尚书徐兆魁去职闲住,大学士冯铨和吏部尚书王绍徽相继免职,工部尚书(管侍郎事)徐大化离职闲住,就连兵部尚书霍维华也摆出了时刻准备着与魏忠贤决裂的姿态。
这些人相继选择离开,虽然各有各的原因,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形势所迫。随着魏忠贤权力声威的急剧膨胀,那些追随他的官员却承受着巨大的现实压力和精神压力。随着魏忠贤权力指数的不断上升,阉党的打击面也不断扩张,得罪的人也不断增加。
那些跟在魏忠贤身后寻求权力庇护的官员越来越难以承受。他们中的很多人深知官场生存游戏的法则。帝国的权力系统就像是一个弹簧,魏忠贤压得越低,它的反弹力就会越大。虽然是阉党的成员,可他们并不想成为魏忠贤权力祭坛上的祭品。当权力的反弹力越来越大,他们只有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