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忠贤:“第三代宦官之王”差一千到一万(第4/5页)

皇帝经常象征性地在清晨由秉笔太监们簇拥着“览文书”,只是他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奏章的内容,一切都是按照魏忠贤等人的意思办。

这种象征性的办公,使得魏忠贤更容易打着皇帝的旗号玩弄权术。最能表明谁是帝国真正主宰的莫过于这样一种情况:魏忠贤一旦因事离开京城,各种题奏本章和票拟之旨都要飞马送到他的身边,由他拍板再行批朱。(一切事情,必星夜驰请意旨,票拟必俟贤到始敢发批。)

魏忠贤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秉笔”太监,很多时候,他是整个帝国的权力主宰者,而自身没有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帝国权力的运行,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对官员奏章的批复而实现的。不认识字的魏忠贤只能由秉笔太监代为朗读讲解,而朗读讲解的只是奏章中的一部分。他实在没有耐心听完洋洋洒洒上万言的鸿篇巨制。虽然为他读奏章的太监都是他的亲信,不敢忽悠他,但是这种处理政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魏忠贤对于政治全局的掌控。

魏忠贤执政的最大软肋就是对政治常识的无知。他没文化、没经验,但有的却是权力。这种权力犹如脱缰野马,虽有规则,却无法制约。

身居高位,不懂也要装懂,明明错了却要死撑到底,这比单纯的缺少经验又要恶劣得多。天启六年(1626年)年初,礼科给事中李恒茂被削籍为民。这个李恒茂是魏忠贤的手下小弟,为魏忠贤在权力场上打拼,出过一些力气。

李恒茂被削籍为民的原因可以用莫名其妙来形容。他在一份奏章中用了“曹尔桢整兵山东”一句话,不料却被魏忠贤抓住了把柄。不久前,曹尔桢刚刚打通魏忠贤的关节谋得了山西巡抚的职位,对于这一点,魏忠贤并没有忘记。

李恒茂在奏章中却说“山东”,东西不分。魏忠贤揪住这个他认为的原则性问题不放,没有文化的魏大太监想借此证明,没有文化也比有文化的人精明能干。如果李恒茂识时务,他应该在领导面前认个错,然后恭维两句也就过去了。

谁知李恒茂是个特别爱较真儿的人,不但没有低头认错,还梗着脖子上疏为自己辩解。

他说,曹尔桢本是山东布政使,虽已升职,现未赴任。辽东有警,兵部确实曾发出公文,令曹尔桢督山东标兵戒备,说其“整兵山东”是有确实凭据的。

李恒茂的这番辩白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可魏忠贤却不这么认为。既然你有理,那么我就没理,我是九千岁怎么可以没理?魏忠贤一怒之下将李恒茂削籍除名,打发回老家。李恒茂好端端的仕途就这样被魏忠贤给毁了。

由于缺乏起码的从政经验,魏忠贤在解决政务难题时常常是不走寻常路。

辽东前线吃紧,急需粮饷、军械、马匹,其中马匹一项,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魏忠贤为此想了个奇特的办法。明朝宫中旧制,凡内官中资深位崇者,皇帝可以加恩允许其在宫中骑马。作为代价,那些有骑马特权的人每逢年节必须向皇帝进献好马一匹。魏忠贤一下子赐给几百名太监在宫中骑马的特权,而后就不断地降谕进马,使得那些受到“恩宠”的太监们叫苦不迭。国家也真得到了不少马匹,但由于管理不善,内官进马又多以老病充数,待送到辽东,“随至倒死者相望,军士啖马肉者比比也”。

在这幕喜剧中,魏忠贤所表现出来的是小农式的狡黠和算计,而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需的文韬武略。所谓的经邦治国之才,实际上也就是丰富的学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特殊的个人禀赋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些方面,魏忠贤几乎都要打零分。

魏忠贤缺乏政治经验是可以理解的,十几年的伙食管理员职业生涯,使得魏忠贤精于蝇头小利的算计,同时也局限了他的政治视野。当有一天,他从柴米油盐的算计中挣脱出来,开始转行玩政治,但他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已经固定在了那个水平。虽然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可魏忠贤最终还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没有文化和缺乏经验,让他的政治眼光受到很大的局限。面对军国大事,这位执掌帝国最高权力的太监常常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