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与狼共舞的日子(第5/6页)
高拱非常欣赏这个小老弟。在工作接触过程中,高拱如此评价张居正:“年少聪明,孜孜向学。”对于如此好学之人,高拱将自己在官场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用高拱的话说,他和张居正的关系“在乎师友之间”。直到徐阶将高拱排挤出内阁,下野回老家赋闲,两个人还书信往来不断。显然,高拱并没有因为张居正作为好朋友没替他说情而产生怨气。不久高拱复出,全面主持内阁工作。
复出后的高拱,面对涉及帝国的大政方针和干部任用等大事时,都会和张居正商量着来。两人携手,开启了为时十多年的隆(庆)万(历)新政。但是这种停留在表面的和谐,却无法掩盖权力阴影下的暗流涌动。从高拱复出之日起,张居正就已经在为自己留后路。
在那个时候,内阁并没有人事任免的职责和权力。帝国重要官员的任免,按照制度是不允许内阁干预的。但高拱作为帝国权力集团的核心人物,又是吏部尚书,两项大权集于一身。
张居正并不是真的盼望高拱复出,这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早就想成为内阁的一把手了,而且这种信念从来就不曾动摇过。两个人的蜜月期虽然很长,但还是迎来了分崩离析的那一刻。
高拱在一些官员的任命上,充分征求了张居正的意见。在这些官员当中,有张居正推荐的人选。高拱在人事任免上征求张居正的意见,等于是赋予了张居正一定的人事权力。如此一来,那些谋求升迁的官员就会跑到张居正那里活动。大家都知道高拱是个不易变通的人,很难做通工作。而张居正作为高拱的政治盟友,是个懂得攻守进退的人。
当时帝国的官场上常有流言蜚语,某某人得到职位,那是张居正向高拱推荐的结果。还有某某人为什么丢了官职,是因为高拱不满意,而张居正再三求情,可是高拱就是不听。无风不起浪,有传言的地方就有人心向背。
这些传言真真假假,那些受到提拔的人觉得张居正才是他们的恩人;而遭到撤职或者降级的人,也对张居正心存感激。也就是说,好人都让张居正当了,恶人都让高拱当了。
张居正和高拱的分歧也正是在这时候出现的。高拱听到了张居正接受跑官人贿赂的言论。高拱虽然没有就这些传言做出针对性的措施,但在态度上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此以后,高拱不再就官员任免问题找张居正商量了。
张居正是一个精算得失然后才肯出手的人,在他与高拱之间,他做过一个衡量。想轻易取代他的生死之交兼领导高拱,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张居正非常清楚,高拱的把柄实在是少之又少,想要扳倒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高拱是个才干超群的官员,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准确地说,明朝中期的改革实际上是从隆庆三年(1569年)高拱复出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任重要阁员时开始的。换句话说,隆庆时期实际上是大改革的始创期,也为万历时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由张居正总揽大权的万历十年改革,基本上是高拱所推行的改革方案的合理延续和发展。无论帝国官员们是否喜欢高拱,都不得不承认高拱的执政能力。还有就是高拱非一般人可比的意志力,金钱美女这些糖衣炮弹都无法将其打倒。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拱和隆庆皇帝的私人感情,皇帝对他的信任完全是无条件的。
事实证明,君臣之间建立起来的私人感情,既成就了高拱,同样也害了高拱。但是在高拱发迹之初,这种勾连关系是高拱的一笔雄厚的政治资本。在隆庆皇帝眼里,高拱是个集人品、学识、能力、功勋于一身的文官楷模,是帝国百年不遇的大才。这是隆庆皇帝在公开场合说的话。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如此公开褒扬一个官员,可以说,这是帝国建立以来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在隆庆皇帝的心目中,高拱作为一个帝国官员是无可挑剔的。
在皇帝心目中的高拱,与在百官心目中的高拱是截然不同的。高拱同时期的史学家王世贞在其所著的《高拱传》中如此评价道:“高公持正,而暗于事几”;“性刚而机浅”。也就是说高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刚性过头、柔性不足的个性让人不容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