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合作的非暴力者(第4/7页)

这时候的嘉靖皇帝更加痴迷道教,三天两头就搞个祭天仪式。到嘉靖十八年,朱厚熜安葬了自己的生母章圣蒋太后,然后就开始长时间不上朝了。他平日并不住在皇宫,而是住在一个叫西苑的地方,一天到晚就琢磨着长生不老。他经常搞祭天的仪式,在祭天仪式中有个重要内容就是火化青词。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用朱砂写在青藤纸上。旧时迷信之人信奉的神仙多,凡间要告诉天神的事也多,于是文人客串,青词绿章竟渐成一种流行的文体,创作者并不局限于道士。

严嵩的青词写得极好,曾经一度无人能够望其项背。其实青词并不好写,这是一种赋体的文章,要求能够用极其华丽的文字表达出人间君主对上天神灵的敬意和诚心。嘉靖皇帝求仙心切,想早日得道升天,所以官员们所写的青词总是无法满足自己疯狂的想法。

有一次,嘉靖皇帝的一只宠物猫死了,他十分伤心。在用纯金棺木礼葬后,他还命官员们写青词为这只死了的御猫向上天祈福。翰林侍读袁炜所写的青词里用了“化狮为龙”这样一句妙语,皇帝读后龙心大悦。于是,写出妙语的袁炜“简在帝心”,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擢升,从翰林侍读晋升为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从副司局级干部晋升为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

许多阁臣半天憋不出一首青词,常常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抓狂。别人抓狂,可对于严嵩这样的青词高手来说,却是信手拈来。严嵩本就是颇负盛名的诗人,文学修养很高,写起青词自然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方面尽心竭力,使出浑身解数来满足皇帝的精神需求。

夏言也是一个写青词的高手,他和严嵩被时人称为“青词宰相”。夏言缺乏耐心,写一段时间就不愿意再伤自己的脑细胞了,后来就随便糊弄皇帝。皇帝又岂是容易糊弄的。嘉靖皇帝有时半夜派人悄悄去夏府和严府,察看夏言和严嵩分别在干些什么,每回去夏府的人回来报告都说夏言早已酣睡。夏言此时所呈上的青词都有枪手捉刀,很多都是自己府上的幕僚。夏言连把关都不把关,就直接进呈皇帝。结果可想而知,皇帝看后很不满意,常常怒气冲冲地掷于地上。而严嵩因有宫内情报相通,每次皇帝派人来察看,他都正襟危坐于灯下创作青词。来人回去汇报,嘉靖皇帝自然高兴。两人一怠一勤,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时间一久,只有严嵩写的青词能够获得嘉靖皇帝的欢心,正所谓“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所以皇帝渐渐宠信于他。再加上严嵩很会做人,后来就被提拔为内阁次辅,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

严嵩虽然表面上是个相当低调之人,但骨子里却藏着一颗睚眦必报的小人之心。再加上夏言曾经在政坛上三起三落,可每一次官复原职后都能轻易地超越他,这让他嫉妒万分。他暗下决心要找一个机会将夏言彻底扳倒,真正取代他。

夏言虽然并不喜欢严嵩这个人,但是他倒没有想过要将严嵩一脚踢出朝堂。因为在夏言看来,严嵩还不值得他这么去做。既然他没有把严嵩这个人放在眼里,他又怎会把对方当成潜在的对手进而小心提防呢?

夏言从心里瞧不起严嵩这号人,只懂得摇笔祸主,一副奴颜媚骨的贱样。《明史·夏言传》里说他平常在内阁,对严嵩是“直陵嵩,出其上,凡所批答,略不顾嵩”。也就是说他非常鄙视严嵩这种跳梁小丑似的人物,大事小事,大权小权,都是自己一个人揽上身,权当严嵩是内阁飘荡的一缕空气。

慈庆、慈宁两宫皇后驾崩,武定侯郭勋建议将其中的一宫腾出来让与太子居住。这个提议立即遭到了夏言和嘉靖皇帝的一致反对。没有想到的是,嘉靖皇帝转而询问夏言:“既然你反对,那么你说太子应该住在哪里?”

皇帝的问话让夏言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可他又无法给出解决的方案。没有办法,夏言只好出尔反尔,转过来支持郭勋的建议。这让嘉靖皇帝很不高兴,他甚至怀疑言官们弹劾郭勋,都是夏言这老小子在背后捣鬼。

等到大享殿修缮完毕,皇帝命太监高忠监工,同时催逼夏言草拟献敕稿。可夏言迟迟没有拿出稿子,这让嘉靖皇帝极为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