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国的荷尔蒙时代(第6/10页)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在宣府(今天的河北宣化地区)营建了“镇国府”,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为了过足将军瘾,正德皇帝还为自己另外取了一个名字——朱寿。然后他又以皇帝的身份加封朱寿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国事朝政在明武宗看来俨然就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他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与快乐。善于揣摩帝王心思的江彬领着正德皇帝出了紫禁城,一路向北,出边关,巡塞北。
这场冒险之旅对于一向以雄武自居的朱厚照来说,颇有吸引力。可是对于整个大明帝国来说,皇帝的所作所为往往牵动着权力系统的每一根神经。正德皇帝此行只带了江彬、钱宁以及心腹太监等百余名随从。为了这次边塞之行,朱厚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文官们上疏劝谏的奏疏一概留中不予答复。
朱厚照带着他的“百人旅行团”换上便装,躲开官员的视线,悄悄地上路了。消息封锁得很严密,皇帝离开京城半日,那些文官们才大梦初醒。内阁大学士梁储、蒋冕、毛纪随即驾车追赶,一口气追到沙河才追上皇帝。这些文官进前轮番劝解,可他们的皇帝丝毫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直奔居庸关而去。
一意孤行的皇帝差一点儿就冲关成功,可偏偏就撞上了巡关御史张钦。张钦根本不买皇帝的面子,仗剑守关死活不肯放行。张钦在此之前已经两次上疏劝说正德皇帝莫要出关游幸,可是上疏被留中不发。现在还敢立于居庸关前挡住皇帝前进的步伐,看来他也是抱着赴死的决心。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三位内阁大学士也快马加鞭地赶到跟前。在三人的轮番劝说之下,正德皇帝只好怏怏而归。
没有消停多长时间,朱厚照抓住张钦外出巡查的机会,再度闯关。没有了仗剑而立的张钦,明武宗和他的一帮拥趸轻松地越过了关卡。
虽然避开了张钦,可朱厚照还是心有忌惮。一路上,他总是左顾右盼,频频向身旁的人发问:“御史安在?”由此可见,那个在居庸关前仗剑而立的张钦让明武宗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后来,正德皇帝并没有回头再去找张钦的麻烦。在这次君臣对决中,张钦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对抗皇命并取得胜利,看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可仔细分析却并不难理解。
朱厚照巡边是顶着文官的一片反对之声,带着一帮死党偷偷摸摸溜出紫禁城的。身为皇帝理屈在先,因为他实在无法给天下臣民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按照帝国制度规定,皇帝出行必须昭告天下,同时要安排代行权力的亲王和重臣留守京师,处理朝政以安民心。正德皇帝从一开始就陷自己于被动状态,完全违背了游戏的规则。而那个站在边关线上的张钦就像一个执法严谨的裁判,面对犯规的皇帝亮出了红牌。如此一来,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皇帝,纵有皇权护体也难以通行。制定游戏规则的皇帝都不遵守规则,这就难怪张钦敢于仗剑挡驾了。
在这次角逐中,张钦占尽各方优势。在正德皇帝一只脚已经迈出关时,张钦恰好出现在那里,此为天时;作为巡关御史的张钦,刚好能够掌控关门,此为地利;明武宗信马由缰,弃满朝文武于不顾,违背天意民心,反而使张钦挡驾名正言顺,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这说明张钦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代表文官集团在与皇命对抗。这也是为什么事后文官集团内部无人弹劾张钦,此为人和。
正德皇帝以手中的皇权去挑战帝王制度和封建制度,群臣为了维护封建制度不惜以死抗争,武宗对抗的不仅仅是满朝大臣,更是对抗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从表面看,群臣的胜利是一场制度上的胜利,是纲常礼教的胜利。朱厚照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规范制度本身,而那些文官不过是一些为了维护纲常礼教而冲锋向前的卫道士。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高高在上的皇权也有存在的基础,那就是所谓的纲常礼数。皇帝作为权力集团的一把手,敢于用自己的皇权去挑战纲常礼数,等于是在自毁根基。在这场权力博弈中,皇帝完败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