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帝国的荷尔蒙时代(第5/10页)
文官们纷纷上疏要求正德皇帝诛杀马昂兄妹以平息朝堂内外如火烹油的言论。朝臣们此时已经强烈地预感到立嗣的紧迫性。按照正德皇帝这种疯狂的玩法,帝国若再不立储,将来的皇位继任者是不是纯粹的皇室血脉都很难说。内阁大臣带领群臣纷纷上疏,要求明武宗尽快立嗣,以安天下人心。
由立嗣引发的权力冲突不断升级,君臣关系也日趋紧张。其实整个事件从始至终,都是文官集团在那里唱独角戏。正德皇帝始终是一副“你们说你们的,我玩我的”的态度。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孩子,就算你是为了他好,他也不领你的情;你说得越多,往往越会起反作用。朱厚照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文官集团的劝谏采取不反对不表态的原则,一概不予理睬。文官集团在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自己已经拥有挑战皇权的实力。但是皇权的独尊性和排他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场博弈的输赢。选定储君的权力始终不曾旁落,一直在皇帝的手里紧紧地攥着。
没有皇帝的许可,无论多么完美的建议都是纸上谈兵。正德皇帝再一次利用皇权挑战确立储位的规范制度,恶性膨胀的皇权又一次取得全面的胜利。文官们要求确立皇储不排除有满足个人权力欲望的私心,但更多的还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难道对于正德皇帝来说,除了醉生梦死的极乐生活,他就真的别无所求吗?
正德皇帝在豹房、宣府折腾得鸡犬不宁的时候,他手中的权力并没有因此而旁落于他人,这也是大明帝国权力运行的神奇所在。朱厚照虽然平日里不入大内,但是他在玩乐之余也会上朝听政,批阅奏章,对帝国的重大事件做出决断。就算他玩性大发不愿意上朝,还是会通过司礼监来传达自己的圣旨,然后交由内阁去执行。也正因为如此,司礼监宦官逐渐把持了批红权。
即使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正德皇帝离开紫禁城,远居宣府,他也不忘做出特别的强调: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必须送到宣府,至于自己批复不批复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说,朱厚照在当政期间虽然干下许多荒唐的事情,但是对于权力的把握却没有丝毫的马虎,反而将权柄越抓越牢。
在文官中间有一个人,正德皇帝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此人就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正德九年(1514年),杨廷和的父亲去世,请求回乡丁忧(守孝)。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崇尚自由的明武宗竟然舍不得放人。杨廷和是朱厚照的老师,两人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既有一份情感上的尊重,也有一份来自君臣之间的碰撞。作为皇帝的老师,通常会在年幼皇帝的生命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精神导师和事业上的助手。所以在杨廷和离开后的很长时间里,每当朱厚照遇到工作上的难题,他都会叹息一声:“如果杨先生在身边就好了。”
杨廷和回乡守孝三年,朱厚照也因此失去了最后一道精神枷锁,更加肆无忌惮。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男人终究会变成大男人,而每个男人都会在青春年少时怀揣着一个纵横四海的梦想。在与豹房里的野兽戏耍了一段时间后,正德皇帝有了更为远大的理想。手握天下权柄,又怎能满足于京师弹丸之地?为了寻求更大的刺激,正德皇帝开始玩起了御驾亲征的游戏。这种想法起源于他所宠幸的“义子”江彬。打过几天仗的江彬经常在正德皇帝面前吹牛:“想当年,我在战场上是如何地威风八面。”
在江彬英雄事迹的感召之下,皇帝对领兵打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实现自己“圣斗士”的光荣梦想,他下诏将辽东、宣府、大同和延绥四镇的边兵都调集到京城,然后由江彬统一指挥操练,号称“外四家军”。同时,朱厚照又将各镇领兵的武官收为义子,赐以国姓“朱”。似乎觉得还不够过瘾,他又把内宫的宦官也组织起来,教他们练习骑马射箭,编成一个大营,称为“中军”,并亲自担任指挥。有了军队,好战的皇帝更加心痒难耐。
朱厚照一直梦想着能够像他的先人那样在广阔的草原上与南犯的蒙古兵来一场刺刀见红的战斗,开创一番不世之业,让那些小瞧了自己的官员们心悦诚服。更何况江彬还告诉他,那里牛羊成群,美女有着异域的风情,这就更加激发了他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