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致命的“多米诺骨牌”(第2/7页)
为了忠实地执行建文帝的密令,不伤害朱棣和他的家眷,张昺和谢贵先下令给军中将士,将燕王府围得水泄不通,做好进攻的准备。然后又叫人将建文帝的诏令搭在弓箭上射入燕王府,上面写着朝廷要逮捕的燕王府官属。
明明是燕王朱棣谋逆,为什么朝廷不逮主犯而要先抓“从犯”呢?因为自朱元璋起明朝就形成了一种制度:一旦亲王犯事,就要惩治王府的官属。按照朱元璋的强盗逻辑,他的儿子没学好完全是因为王府里的官属没有好好引导和辅助,所以治罪要先治王府的官属。朱允炆忠实地执行了这一祖制,这才有张昺与谢贵射箭“劝降”之举。
此时燕王府内的朱棣着实被朝廷的这种阵势吓着了,他知道整个北平城已在张昺和谢贵的控制之下,自己现在是插翅难飞。如果以自己现有的力量与朝廷的军队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但也不能坐以待毙。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朱棣突然对外宣称他的病好了。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派人将自己病愈的“喜讯”通报给张昺与谢贵,并告诉他们,朝廷要的“案犯”已经全部缉拿在案,请两位朝廷大员前去燕王府拿人。
张昺和谢贵怕其中有诈,不肯前往。朱棣又派人到张、谢的官衙,向他们出示了朝廷要缉拿的燕王府属员名单,并让他们前去将案犯带回去。张、谢二人虽然仍有疑虑,但最终还是跟着朱棣的来使前往。
当张昺和谢贵来到燕王府门口时,他们开始犹豫。燕王府的兵丁见此情景,赶紧迎接,十分热情地邀请两位封疆大吏进入燕王府内清点。张、谢大摇大摆地跨入了燕王府的大门,刚刚迈步进入第二道门,守护在此的燕王府兵士就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朱棣见张昺和谢贵进入府中,笑容可掬地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他让人给他们敬酒,但张、谢以公务在身无法喝酒为名,执意不肯接受。于是朱棣又拿起西瓜,啃了起来,脸上渐渐地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张昺和谢贵发现情势不对,连忙起身准备告辞。朱棣随即将手中的西瓜往地上一扔,破口大骂。话音还没落地,埋伏的刀斧手们就已经冲了上来。其实他们一直在等候朱棣事先跟他们约好的暗号。他们一拥而上,将张昺和谢贵捆绑起来。这时又有燕王府的护卫将葛诚和卢振也押了上来,原来葛诚和卢振这两位忠于朝廷的燕王府“内奸”早已露了马脚,朱棣一直装作浑然不知,就等着这时一起收拾。
燕王府内的大殿上,朱棣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并下令动手。这边命令刚下,张昺和谢贵的两颗人头就滚落在台阶下。可怜这两位建文朝的重臣、北平军政要员还没完全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已经命赴黄泉。
杀了张昺、谢贵,接着又将屠刀指向了葛诚、卢振等人,朱棣尚不解恨,又下令将他们灭族。
朱棣的暴行一下子震慑住了众人,但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有两个不怕死的书生站出来劝谏朱棣。一个是燕王府伴读余逢辰,安徽宣城人,因为供职于燕王府,他才来到了北平。此人不仅有学问,而且品行也端正。一开始朱棣对他很信任。余逢辰听说朱棣密谋造反,就竭力规劝朱棣不要干出那种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但每次都被朱棣敷衍过去。
余逢辰终于明白,朱棣压根儿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余逢辰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谈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国家有难,他定会为国殉节。余逢辰的家信写好寄走没多久,就上演了这出“西瓜宴”。朱棣连杀朝廷命官,余逢辰劝他不要“君父两负”,惹得朱棣盛怒之下将其诛杀。
杀了一个书生余逢辰,朱棣以为可以镇住场面了,可谁也没想到又冒出了一个不要命的书生杜奇。杜奇是北平城里有名的才子,朱棣专门将他请到府里来,希望他助自己一臂之力。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读书人杜奇是一个正人君子。虽然他也渴望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但是他从未想过用造反的手段去获取功名。他不仅没有为朱棣出谋划策,反而竭力劝谏朱棣不要头脑发热,将来背上千古骂名。朱棣早就听够了余逢辰的“腐言”,没想到又来个不要命的“腐儒”,他顿时火冒三丈,气急败坏地将杜奇也给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