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权力的正室与偏房之争(第6/6页)

如果上面的说法有一个成立,那么刘基之死就更具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无论怎样,刘基与李党之争,是以个人之力同一个权势在握的庞大党群相抗,无疑是以卵击石,注定了他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命运。

在刘基与淮西集团博弈的过程中,朱元璋一直在冷眼旁观。胡惟庸上蹿下跳的表演在朱元璋看来和一个官场小丑没什么两样,无所掣肘的相权是可怕的。此时的朱元璋,心里已经渐渐有了改组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的想法,但如此大的动作非得杀人不可。

胡惟庸当了中书右丞相以后,收受贿赂、任意处分官员、截留奏章等行径确实是有的,但靠这些零碎的罪名将胡惟庸彻底击倒,显然分量还不够。

洪武九年(1376年),胡惟庸在右丞相的位置上已经待了三年时间。朱元璋好像是在故意娇宠一个放肆的小孩,任其为所欲为。也许是为了让他更好地专权,这一年,中央政府撤销了中书省编制中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这两个职位(平章政事就是副宰相)。虽说多年空缺,但这两个位置此前一直没有废除。同时,在地方上废除了元朝实行的行中书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向中书省负责。

本来在中书省的编制中,左、右丞相是级别最高的,其下分别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如今废除了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的职位,中书省就只剩下了左、右丞相和左、右丞的编制,其下虽然增设了几个和地方布政使司相联系的官职,但不过是辅助丞相而已。

权力机构的改革使得胡惟庸在中书省,甚至在帝国的整个官僚集团,都获得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