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权力的正室与偏房之争(第5/6页)

朱元璋究竟是怎么想的?难道真的相信胡惟庸所言,刘基为自己选了一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吗?这显然不符合逻辑。朱元璋明白,凭借刘基在帝国权力场上的能量和个人气场远远达不到称王称帝的地步。如果说朱元璋对刘基还有忌惮之处,那就是对方的才能。江山初定,如果像刘基这样有影响力的人才心生异志,或另投他人,对于朱元璋和他的新王朝来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当然还存在一种情况,朱元璋剥夺刘基俸禄之举是故意做出来的,做给胡惟庸看的。但是朱元璋的态度使得刘基再也坐不住了,他不顾老病之躯,千里迢迢赶赴南京城,准备向朱元璋当面陈清事实。

刘基重返京城等于是羊入虎口,想要挣脱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表明心迹,他留京不归。或许是天意使然,刘基进京之后就病倒了,而且一病多年。胡惟庸并没有忘记他,更不会就此放过他。史料记载胡惟庸曾派医生到刘基那里去看病,刘基吃了医生开出的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反而导致病情加重。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朱元璋派人护送刘基返乡养病。临行之前,他写了一道密文交予刘基,在这篇密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君王的无情:“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刘基刚返回故里,病情就迅速恶化,一个月后,六十五岁的刘基走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死在了浙江青田故里。关于他的死,历史在这里打了好几个弯弯绕。朱元璋后来与刘基的儿子在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把刘基死亡的责任一股脑儿都推到胡惟庸的身上,当然这是发生在刘基死了十几年以后的事。这时候的帝国权力层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是独相胡惟庸被杀,震动帝国上下;二是朱元璋试图将胡惟庸的党羽扩大化,那样就可以将其党羽剔除干净,并且借着胡惟庸案大肆杀戮功臣。

史料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对刘基的次子说过这样一番话:“你父亲活着的时候,满朝都是党,只有他一个不结党,结果遭到了胡惟庸的毒害,吃了他(们)的蛊。”

又说:“你休道你父亲吃了他们的蛊,其实你父亲心里是有分晓的,他们便忌恨于他。若是那无分晓的,他们也不会忌恨他。到如今,我朝廷是有分晓的,终不会亏待了你父亲的好名声。”

其实在这件事上,胡惟庸极有可能是背了黑锅的。胡惟庸“谋逆案”本身就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冤案。丞相之死需要给天下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而谋逆是最能说得过去的理由。在朱元璋的一手操作之下,胡惟庸死后很多年,那些要命的黑材料还在一条一条地往他的档案袋里塞。其中胡惟庸下药毒死刘基,也就成为其中一条罪状。

胡惟庸接过李善长淮西集团领袖的权杖,有心将刘基逼向绝境。此时的刘基已经无法对他构成威胁,他不会为了一个老病将死、离开朝堂之人再去冒这个险。话说回来,就算真是胡惟庸毒死刘基,那么真正的幕后主使又会是谁呢?

其实朱元璋、胡惟庸(淮西派)在这里玩了一出无间道式的权力博弈游戏。朱元璋很好地利用了帝国官僚集团的内部斗争,将刘基之死与胡惟庸谋反案捆绑在一起。朱元璋除掉刘基的决心已定,却不想亲自动手,免得背上千古骂名,眼见胡惟庸如此急不可耐地要置刘基于死地,正好可以顺水推舟,借刀杀人。

他也不用说什么,只需要做几个冷漠与怀疑的表情,以胡惟庸的精明又怎能领会不了皇帝的意思?更何况此时胡、刘二人势力悬殊,一个是把持威权的独相,一个是被皇帝抛弃的过气老臣。君臣相互利用,但终是朱元璋更胜一筹,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等到多年以后,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扫荡了帝国官场之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满朝皆党,只有刘基不从。”这等于是在为胡惟庸案的扩大化制造舆论,就算刘基真是一个能掐会算的半仙,也算不出来,自己在死了以后,还能够成为朱元璋手里一颗有用的棋子。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刘基在临死之际布下的一场权力弈局,而布下这场局的目的就是瓦解李善长、胡惟庸的淮西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