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第9/12页)
处州东面是占据浙东的方国珍,北面是势力强大的张士诚,西面朱元璋的军队也步步紧逼。隐居的刘基已经无法再为朝廷效力,他要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新的调整,可是他从内心深处瞧不起那些割据一方的草寇势力。
这时候,刘基所能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组织乡人于乱世中自保,免遭方国珍的骚扰;二是写出那部传世的寓言巨作《郁离子》,借此抒发乱世文人的心头郁结。正如《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所说:“(元朝末年)精英分子并没有去搞颠覆活动,发表不同政见,或者急于公然参加反对这个受苦难的政体的叛乱。他们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进。就是当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误时,他们也还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乡的有秩序的现状。如果说元朝从他们这些社会的天然领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那么,许多反对元朝的叛乱分子也没有得到他们大规模的自发的合作。”这句话正是对刘基这样的社会精英分子的真实写照,新旧社会秩序的交替,让他们的人生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刘基等地方实力派的加入,不仅化解了元朝的抵抗力量,也使浙东的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时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朕初到浙东时,你就对我颇有好感。等朕回归京师,你就亲来投奔。这时,浙东之民对我还未深信,你老卿一至,山越清宁。”
刘基的出山,可以说一半是朱元璋请出来的,另一半是被当时的形势逼出来的。明朝军队占领金华等地后,为了能够迅速在浙东地区打开局面,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将刘基这些有影响的浙东大族收为己用,以安抚地方人心。
朱元璋对刘基的了解,不像他对淮右集团成员了解得那么多。他知道刘基这个人,应该是他的势力范围扩展至浙东以后的事。朱元璋是游民出身,他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对知识界精英人物的了解也大多来自别人的描述。刘基“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就算朱元璋在此前不知道刘基的大名,但是怀揣着平定天下之志的朱元璋,对于人才的渴望要超出同时期的其他几路反王,他深知要实现平生之志,不能光靠自己这样的泥腿子,必须广纳天下人才俊杰。李善长算一个,刘基也算一个。
这是成功的创业之主在创业阶段惯用的一套伎俩,但凡势力遍及之处,他们都要征召当地的名士大儒为己所用。就算不能为己所用,也不能为他人所用。
不管是真的尊儒,还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天下人眼中的印象分,朱元璋总是会摆出一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贤明姿态。在进入浙东前,朱元璋的人才库里已经储备了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陶安、朱升等一大批家门口的(江淮一带)文人谋士。
自古以来,浙东一带都是英才荟萃之地,刘基、宋濂等人自然不会逃过朱元璋的视线。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中记载:朱元璋刚到滁阳的时候,韩国公李善长就向他举荐浙东的名士宋濂,说他知星象经纬。宋濂却谦虚地说自己的本领远不如青田的刘基。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军攻下处州城,刘基被强行带至南京面见朱元璋。刘基坚决不愿留下来辅佐朱元璋,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又将其放回。带到身边的人才就这样走了,朱元璋并不甘心。
没过多长时间,朱元璋又指示他的另外一员部将孙炎去劝刘基出山,孙炎这时候的身份是处州总制官。按照朱元璋的指示精神,他一次又一次派人恳请刘基出山为大明效力,自己还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劝说刘基,可刘基屡辞不就。其原因正如他的好友宋濂所说:“刘君最有名,亦豪侠负气与君类,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刘基是个重气节的君子,既然他已经做了元朝的官,那么就羞于再去做大明的官。
其实对于朱元璋的一再征召,刘基内心还是有一番纠结的。作为一名乱世书生,他心中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儒家的伦理道德、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政治前途等,都成为左右他抉择的因素。特别是从元朝的官吏转而投靠自己历来所不屑的乱贼草寇,经历如此巨大的角色转换对于他来说显然是困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