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换汤不换药的新时代(第7/12页)

每个帝王在自己奋斗的道路上,心里都会揣着一张蓝图,或者说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朱元璋的理想就是要让全天下的人(尤其是底层劳苦大众)都能够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虽然这只是一张理想蓝图,也曾遭到世人的质疑,但朱元璋仍然不遗余力地推行下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渗入朱元璋血液里的民本思想。

在朱元璋身边的那些儒生士子中,李善长算是最为特殊的一员。不光因为他是通习法家的儒生,更主要的是他与朱元璋之间的那层微妙的权力关系。

朱元璋曾经与李善长有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朱元璋说:“如今群雄纷争,要打好仗,最要紧的是要有好的参谋人员。现在群雄中有些管文书与做谋士的幕僚,总喜欢说一些左右将士的坏话,从而导致文武不和,将士难以施展才能,这样的军队非败不可。将士垮了,好比鸟儿失去羽翼。主帅势孤力单,是必然要走向灭亡的,这是一个教训。你应该为我搭建一座桥梁,将文武官员的心连在一起,千万不要像那些幕僚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这幅政治蓝图中,李善长扮演着一个能够在关键时刻左右时局的重要角色。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就是靠着为刘邦转运粮饷而摘得头功,进而荣升丞相。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萧何,也就能够明白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居于何等重要的位置。

朱元璋自称吴王后,就将李善长封为右相国。因为元朝是以右为大,所以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是大明创业团队中的CEO了。

李善长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不光接手军机檄文之类的文案工作,更主要的是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给,使得前线将士能够安心作战。同时他还为新立的明朝政权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经营盐茶、铸钱、开矿冶炼等活动做出了规范。

在李善长的高效运作之下,朱元璋的统治区域呈现出一派兵强马壮、经济繁荣的景象。吴国元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后来改革官制,不再像元朝那样以右为尊,改以左为大,李善长也理所当然地调整为左丞相。

在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获取卓著的军功,但是并不妨碍朱元璋对他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朱元璋给出的褒奖理由是: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好(给军食,功甚大)。于是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除了上面这些优厚的待遇,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在朱元璋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李善长更是被朱元璋比作萧何,其风光程度在洪武功臣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这时候的右丞相徐达常年领兵在外东征西讨,朝中实权基本上掌握在李善长一个人的手中。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在帝国的权力系统中炙手可热,这种权力上的垄断地位为其他地区的政治势力所不满、所觊觎。但是在朱元璋的保驾护航之下,就算其他权力集团有什么非分之想,也只能将羡慕嫉妒恨暗藏于心。

淮西集团的权力勋贵们把持了洪武初年的帝国权力要塞,由权力集团释放出来的熏天气焰让其他派系根本无法近身,更谈不上掣肘。当权力集团内部各个派系之间的欲望无法得到遏制的时候,那么帝国的权力纷争也就愈演愈烈,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此时的帝国政界上层圈子中存在着一个以李善长为首的淮人官僚集团,而且这个政治集团是以朱元璋为背景的,早在朱元璋创业之始,就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由于朱元璋的培植与倚重,淮西集团的权势被迅速推至最高点。淮西集团与其他派系之间的矛盾也由最初的暗流涌动,开始浮出水面,直到在帝国权力高层掀起滔天巨浪。

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攫取更大的权力空间,淮西勋贵又岂能容得下其他势力集团与自己利益分肥?他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一切正常或者非正常的手段来打击压制其他势力团体。

从前期的李善长到后来的胡惟庸,前后十七年的时间里,淮西权力集团都在竭力挤压其他势力集团的生存空间,根本不给非淮人掌握大权的机会。正如吴晗先生所说:“对不是自己系统中的人排挤,从乡里观念出发而演变成的政治斗争,是洪武初年政治上的一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