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斯的风险系数(第3/5页)
李斯经过一番权衡,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投奔秦国。当他向老师荀况辞行的时候,荀况对弟子做出的这样一个选择感到非常失望。说他舍本求末,远仁义而近虎狼。
李斯听了老师的话并没有做任何反驳,只是笑着摇头。荀子虽然是自己老师,但他还是不懂自己的心。为了打消老师心头的顾虑,临行之前,李斯向荀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李斯说:“您曾经教导愚笨的我:人生几十年光阴太匆匆,必须好好要把握每一个机遇。现在七国争雄,正是游说者建功立业之秋。秦王想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布衣封侯,游说者拜相的大好时机。读书人要是不能学以致用,博取荣华富贵,与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所以最耻辱的事情莫过于卑贱,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穷困。长期处于卑贱的位置和困苦的境地,愤世嫉俗,淡薄名利,这绝对不是读书人的本心,而是无能的表现。我这就打算去秦国游说秦王。”
李斯在这里向荀子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他说,自己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成就两件大事。一是追求高贵的地位、物质的享受,不然人活一世与禽兽何异,与一条咸鱼何异?二是要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帮助秦国统一天下。
虽然很多年后,李斯贵为秦国宰相,成为秦始皇的肱股之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荀况在这时候就已经预感到这个不太听话,又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遭遇不测之祸。
李斯自认为已经得到了荀子的思想真髓,急于需要一方大展身手的舞台。作为荀子的弟子,李斯应该也算是师承孔孟。孔孟当年是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而寻求做官的路径,而李斯则是为了寻求做官而钻研学问,他将学问作为权力的敲门砖。
做官为大,还是学问为大,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归宿,人生的价值也就各有高低。
李斯在离开师门后就直奔自己的理想之地而去,也就是他认为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秦国。当时诸国之中只有秦国既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又有雄厚的实力。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坚定地认为,只有秦国才能为他提供建功立业,实现个人富贵的最佳机遇。
李斯的态度是积极的,有才能就应该让别人知道,就应该用才能为自己赢得应有的财富和名位,否则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这是李斯内心的独白,他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更大的功名利禄,他并不打算为自己的价值观留下一块遮羞布。
不管怎么说,李斯并不是一个戴着“仁义”伪善面具的人。他用两只鼠的命运告诉人们,他只是苦于贫穷,才想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却引来司马迁和后来人站在他的惨淡结局的角度去审视他当日投身于秦国的行动,得出的结论是,这一系列行动只是李斯实现政治野心的手段。
野心是野心家的通行证,只有理想抱负才是英雄的墓志铭。所以李斯不是英雄,只是一个野心家。不管司马迁和后人如何评说,不甘于老死于上蔡的李斯勇敢地迈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胆的一步,与命运做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抗争,他并不仅仅只是想要做一个权力场上的机会主义者。
李斯潜心学习帝王之术,希望用自己的才华去兑现想要的名利。他带着满满的自信,满满的才华奔着秦国而来,犹如当年的商鞅。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自己有一天会顺风顺水位极人臣。尽管他从不怀疑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李斯身上具备一切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有野心,有才华,有机遇,他的成功在诸多因素的催发之下成为一种必然,个人为大势裹挟,半推半就成了后来的样子。
李斯希望能够帮助始皇帝下一盘很大的棋,也为自己布一盘更大的局。
李斯明确地告诉秦王,他与众不同,与其他六国的王不一样,与古往今来所有的王都不一样。他是王上之王,万王之王。他建议秦王去实现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宏伟帝业。并且提出双管齐下的手段,利用金钱和武力从内外两方面对东方六国的上层进行瓦解。
李斯策划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争,并在统一之后帮助秦始皇规划政权建设,制定巩固统治的各项制度。这一时期,李斯刚50岁到60出头,正值政治经验丰富的年龄,他的政治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