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斯的风险系数(第2/5页)
荀子融合了儒、法、墨、道、名、阴阳各家学说,是战国末期一位集各家学说之大成的学者。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梁启超也认为:“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李斯拜兰陵令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韩非是他的同门师弟。
当然也有人认为李斯后来所走的人生之路,完全背离了其授业恩师荀子当初对他的教诲,有离经叛道之嫌。苏轼说过:“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我们通常把荀子纳入儒家行列。荀子与孔孟虽然号称儒家“三圣”,但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孔孟相信人性本善,而荀子恰恰相反,相信人性本恶。荀子曾经借舜之口哀叹,人的性情啊,人的性情啊,太不美啦,还问它干什么呢?(《荀子?性恶》:“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这口气中透露出他对人性的失望与惋惜。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话题争论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意义。不管本善还是本恶,都不妨碍我们没心没肺地过自己的日子。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思想家们而言,相信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意义就大不同了。尤其是那些能够有机会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君王,实现改造社会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决定了国家的政治走向,也同时决定了老百姓是活在哪一套制度里以及他们的幸福指数,比如商鞅。
信奉人性本善的思想家,他们大多注重道德的力量,主张人们通过内心反省,来自发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而那些相信人性本恶的思想家,则相信法律带来的效果,主张用国家机器强行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
荀子教给李斯的是帝王术,何谓帝王术?简单地说,它是一项辅佐与控制帝王的技术。在一个以讲究政治技术手段的时代,帝王术是一个政治家行走江湖的必杀技。相对于帝王术,道德仁爱、正义礼乐显得虚而不实,也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那些急于博取帝王欢心的政治家,他们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蹉跎在这上面。
李斯学习帝王术,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帝王之师,既要帮助帝王统一天下,治理天下,同时也要巩固自己的权力,成为帝王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在这方面,苏秦和张仪都是参透了帝王术精义的超一流高手,因此他们登台拜相如同俯拾草芥。而这些人都是李斯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在他看来,男人的一生就应该活得像他们那样精彩不凡。
荀子虽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可他的理论体系并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相较于孔孟,荀子理论的实用性更强。正因为如此,他的弟子韩非、李斯才会在踏上权力之路后转型成为法家人物。从学于儒家宗师荀子,李斯长时间受到儒学的浸染,他对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之说也是认同的。虽然如此,但是儒家思想对他日后政治实践的影响是有限的。李斯压根就没打算像传统的儒士那样宣扬仁义学说,恪守儒家礼仪,一生安贫乐道。这时候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在战争频繁、天下日趋统一的背景下,儒家那一套仁政王道的学说是不切实际的。他认为,只有尚法务实的王霸之术才能真正为统治者所需要,有着最大的用武之地。
书生学成之日,也就是准备“将身货与帝王家”之时。没人是为了街头卖艺,写诗换酒喝去穷经皓首。李斯是个精明之人,他能够拎清自己几斤几两,也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这就像是一场赌博式的冒险游戏,押中了宝,就能一飞冲天;押不中,就有可能会跌入尘埃,甚至万劫不复。
李斯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给自己卖一个好价钱,更主要的是找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君王。楚王胸无大志,不值得他为之驻足停留,韩、魏、赵、燕、齐这几家的君王都难称贤明之主,全是待宰的苦主,他想来想去也只有秦国的政治舞台可以让自己大展鸿图。
此时的李斯身在楚国,而他的老师荀况也希望他能留下来帮助楚国复兴。可是李斯却认为,楚国虽然强大,但几代君王都不思进取,难成大业。而其他国家又都太弱,灭亡是早晚的事。在这几个国家中,只有秦国有做大的可能,实力也是最强的,最关键的是,秦国几代君王都是野心勃勃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