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经验”(第4/5页)

学生问:“老师,怎么会这样?”

我说:“怎样啊?”

她说:“我居然在别人眼里成了好人!”

我说:“你本来就是好人啊!”

我的手机里传来了我学生的抽泣声。

在那一天之前,我只对我的学生们说过:“希望你们将来都做好人。”——却从没对任何一名学生说过:“你本来就是好人。”

我觉得,我的学生也是由于我那样一句话而哭。

对于显然不良的甚至恶劣的行径,包容无异于姑息怂恿。但,有时候,某些人使我们自己不爽的做法,也许另有隐衷。此时我们所包容的,完全可能是一个其实很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此时包容能使我们发现别人身上良好的一面,并使自己的心性也受到那良好的影响。

包容会使好人更好。

会使想成为好人的人肯定能够成为好人。

会使人倾听到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同一现象的多种不同的声音,而善于倾听是智者修为——包容会使人更加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故包容不仅对被包容者有益,对包容者本身也大有裨益。

四、一类事做了就不后悔

某日我从盲人按摩所回家,晚上九点多了,那条人行道上过往行人已少,皆步履匆匆,而我走得从容不迫。

在过街天桥的桥口,我被一个女人拦住了——她四十多岁,个子不高,短发微胖,衣着整洁。她身边还有一个女人,身材高挑,二十六七岁,穿得很正规,胸前的幼儿兜里有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在睡着。她一手揽着幼儿兜,一手扶着幼儿车的车把。幼儿车是新的,而她一脸的不快与茫然。

拦住我的女人说,年轻的女人是她的弟媳。小两口吵架了,她弟媳赌气抱着孩子要回老家,而她追出来了,她俩谁的身上也没带钱。她弟媳还是不肯回家,她怕一会儿孩子醒了,渴了……

我明白了她的意思,给了她二十元钱。不论买水还是买奶,二十元绰绰有余。

我踏上天桥后,她又叫住了我,并且也踏上了天桥,小声央求我再多给她些钱。

“天都这么晚了,我怕我今晚没法把我弟媳劝回家了……可我们在哪儿过夜啊!您如果肯多给我点儿,我再要点儿,我们两个大人一个小孩今晚就能找家小旅店住下……”

我望一眼那年轻的女人,她的脸转向了别处。我略一犹豫,将钱夹中的二百多元钱全给她了。

隔日在家看电视,电视里恰好讲到各种各样行乞乃至诈骗的伎俩,而“苦肉计”是惯技之一。

我便不由得暗想,昨天晚上自己被骗了吗?

我之所以将钱包里的钱全给了那个女人,另一个女人身上的小孩子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我毕竟也不是一个容易轻信的人,我是经过了判断的——像她们那样乞讨,预先是要有构思的,还要有道具。果而是骗乞,孩子和幼儿车岂不一样成了道具了吗?而且,构思甚具创新,情节既接地气又不一般化。问题是,那么煞费苦心,一个晚上又能骗到多少钱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不是就给了二百多元吗?一晚上碰到两个你这样的人,一个月就会骗乞到一万五千多,而且只不过是半个夜班三四个“工作”小时的事。被她们骗了,对辛辛苦苦靠诚实的劳动每月才挣几千元的人是莫大的讽刺!你被骗了其实也等于参与了讽刺。

而我的理性思考是——不见得每天晚上都碰到我这样的人吧?

为了解别人面对我遇到的那种事究竟会怎么想,我与几位朋友曾颇认真地讨论过,每一位朋友都以如上那种思想批判我。

也有朋友说,就算她们每三天才碰到一个你这样的人,一个月那也能讨到两三千元吧?她们是较高级的骗乞者,不同于跪在什么地方见人就磕头那一类。对于那一类乞讨者,给钱的人往往给的也是零钱,给一元就算不少了,给十元就如同“大善人”了。可你想她们那“故事”编得多新,使想给她们钱的人,少于十元根本给不出手。而且呢,你也不要替她们将事情想得太不容易了。其实呢,在她们跟玩儿似的——预先构思好了“故事”,穿得体体面面的,只当是带着孩子逛逛街散散步了。锁定一个目标,能骗多少骗多少。即使到十点多了一个也没骗成,散散步对身体也是有益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