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19/36页)

不过,阿拉伯帝国给东罗马的和平是短暂的,是“攘外先安内”的战略需要,其消灭东罗马的根本目标没有变,因为此时阿拉伯已经占有萨珊波斯故地,还将东方领土扩展到了恒河流域,在他们接触到的所有国家或者部落中,唯有东罗马可能对其产生威胁,他们不可能真正放过东罗马,让其恢复势力。与东罗马签订和约,并主动向其赔款,只不过是拴住它,不让它趁阿拉伯内讧而发动战争,或者趁机干预阿拉伯内讧。

公元661年,穆阿维亚在内讧中取胜,当上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定都于大马士革,即穆阿维亚一世。在政权稍微巩固后,穆阿维亚一世就积极谋划进攻君士坦丁堡,灭掉东罗马。

公元668年,东罗马属亚美尼亚爆发反政府起义。穆阿维亚一世认为有机可乘,派遣一支军队到亚美尼亚助战。但是,东罗马军迅速采取镇压行动,使阿拉伯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经过这一战,穆阿维亚一世意识到东罗马军的战斗力有所恢复,就命令阿拉伯军折而西行,夺取与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卡尔西顿城,准备攻取君士坦丁堡。

阿拉伯出其不意的攻击获得了成功。公元669年春,穆阿维亚一世又派他儿子叶齐德赴卡尔西顿助战。阿拉伯军第一次远远地看到了君士坦丁堡,非常渴望将其占领。但是,在当时,他们可望而不可即,东罗马军的战斗力远远比前几年强。阿拉伯军隔海坚持了几个月,最终不得不在夏季无功而返。

穆阿维亚一世不甘心,继续准备攻占君士坦丁堡。在这一次,穆阿维亚一世指挥阿拉伯军不仅占领卡尔西顿,而且夺取了马尔马拉海上的重要港口基齐库斯,并在此建立阿拉伯舰队基地。从公元673年起,阿拉伯舰队每年春季由基齐库斯出发,进入君士坦丁堡近海水域作战,到冬季则返回基地休整越冬。时任东罗马皇帝“大胡子”君士坦丁四世是个比较有志气的人,精心部署防卫,以“希腊火”(东罗马帝国发明的一种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态燃烧剂,为早期热兵器,主要应用于海战中,“希腊火”“希腊火药”或“罗马火”是阿拉伯人对这种恐怖武器的称呼,东罗马人自己则称之为“海洋之火”“流动之火”“液体火焰”“人造之火”或“防备之火”等)多次击退阿拉伯军的进攻。

此外,阿拉伯舰队也在君士坦丁堡城下连连受挫,便决定放弃君士坦丁堡,回师小亚细亚。在回师途中遇风暴,这支舰队几乎全军覆灭。

同时,在小亚细亚的陆地作战中,阿拉伯军也连连失利。最后,穆阿维亚一世放弃了这一没有成功希望的战争,于公元678年与东罗马签订30年和约。但在爱琴海上,阿拉伯军略有收获,占领罗得岛和克里特岛,在地中海上尚存一些威慑力量。

几年后,穆阿维亚一世去世,阿拉伯爆发新内讧。内乱后的阿拉伯帝国,无力对东罗马发动战争。到公元715年,雄心勃勃的苏莱曼一世当了哈里发,形势才发生了巨变——他积极准备大规模进攻君士坦丁堡。

苏莱曼一世志在必得,不惜血本投入了巨大的军力和物力。他派亲弟弟麦斯莱麦作为阿拉伯军统帅,带海陆两支大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发。陆路军由骑兵、骆驼兵组成,号称12万,其行军路线是从小亚细亚的阿比都斯渡博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大陆,从色雷斯向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水路有1800艘战舰,运载8万步兵,另有20艘大型战舰,每船能容纳100名重装步兵,以备登陆作战时使用。

当时,东罗马也刚刚摆脱内乱,利奥三世当了皇帝。他是小亚细亚军人出身,面对阿拉伯军的围攻不仅临阵不乱,而且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巧妙利用天时地利安排了对入侵的阿拉伯军进行反攻:先借用金角湾的海湾强流向阿拉伯军突袭,使阿拉伯折损20余艘军舰;然后放开拦截金角湾水路的防卫铁索,引敌军进港,出其不意地放出“希腊火”,导致阿拉伯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在陆路方面,利奥三世收买巴尔干半岛上的新兴民族保加利亚人,使之协同作战。而在阿拉伯人度过寒冬、食物短缺、瘟疫流行之时,利奥三世指挥东罗马军突然反攻,给予重创。仅在阿德里亚堡一战中,阿拉伯陆军就损失2.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