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帝国复兴梦,东罗马悲乎,幸哉(第14/36页)
4. 拼一下,会发现波斯也没想象的那么强大
查士丁尼一世与萨珊波斯打了三次仗,有胜有负,但每次都是在再坚持战斗一下就可以改观的情况下,急忙以花钱买和平的方式结束了战争。而他不知道的是,其实每次停战,萨珊波斯的实力也耗得差不多了,也无力将战争继续下去。经济实力略胜一筹的东罗马,如果坚持打下去,只要战略上不失误,赢得最终胜利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这一观点并不是猜测的,而是被查士丁尼一世的子孙们最终证明的,这也是萨珊波斯灭亡的根本原因。当然,这是最终的历史结局。在公元562年双方媾和很长时间内,双方对局势的看法与这恰恰相反。
毫无疑问,在东罗马与萨珊波斯的战争中,波斯王要远远比东罗马皇帝要自信得多,即使在遭到失败以后,也信心不减地卧薪尝胆重整旗鼓。在公元562年签订和约的波斯王库斯鲁一世便是典型代表。他再次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出兵征服阿拉伯半岛,控制半岛最大的港口亚丁,以稳定后方,对东罗马形成战略优势。经过一番努力,波斯的实力确实逐渐恢复起来。
同样面临困境的东罗马,其皇帝却没有那么乐观,恢复实力远远没萨珊波斯顺利。公元565年1月,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他儿子查士丁二世接手东罗马这个烂摊子。面对财政困窘、吏治混乱、军事无力、人民斗争不断的局面,查士丁二世及时改变了查士丁尼一世的对外政策,也想通过改革内政来挽回帝国颓势。只是,查士丁二世既没有查士丁尼一世那样能忍耐,也没库鲁斯一世那样顺利地进行改革。
公元571年,查士丁二世莽撞地下令停止向萨珊波斯支付年金。库斯鲁一世立即以查士丁二世撕毁条约、拒纳年金为名,率领波斯军进攻德拉城。经过5个月的厮杀,德拉城陷落。最终,在索得黄金4万磅后,波斯军后撤,双方暂时休战。
查士丁二世原以为自己实力恢复了,没想到萨珊波斯实力恢复得更快,一样能将他追着打。战争失利后,查士丁二世在国内外声望扫地,苦于强国无策,终日闷闷不乐,最后精神失常而死。
公元578年,查士丁二世的养子、将军提比略二世继其后成为东罗马皇帝。为了集中全力同波斯进行战争,提比略二世在帝国其他方面都采取守势,不惜花费巨额款项与阿瓦尔人和解。这个不十分高明的策略遭到惨败。面对残破的局面,他同样回天乏术,于公元582年在声声悲叹中死去。同年,其女婿、将军莫里斯奉遗诏登上帝位。
在莫里斯当皇帝期间,历史给了东罗马一个机会,但遗憾的是莫里斯并未抓住机会实现东罗马的永久性翻身,还因治理不善死于兵变。
公元579年,波斯王库斯鲁一世逝世,其子霍尔密资德四世继位。随后,萨珊波斯内部巴比伦、苏萨、达尔马提亚相继发生叛乱,阿拉伯等地拒绝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在外部,西方有宿敌东罗马,东方有随时入侵的突厥,内忧外患一齐涌来。
公元589年,萨珊波斯阿塞拜疆驻军统帅巴拉姆·楚宾率领部分贵族发动叛乱,杀掉霍尔密资德四世,篡夺了王位。霍尔密资德四世的儿子库斯鲁二世逃往东罗马,请求东罗马皇帝莫里斯保护。
莫里斯将这件事想得过分简单,以为帮助库斯鲁二世当上萨珊波斯王,萨珊波斯就不会再与东罗马打仗了,就可以实现两国永久性和平。于是,莫里斯答应库斯鲁二世的请求,派将军那尔翟斯率7万大军援助他。东罗马军在幼发拉底河畔击败波斯军,乘胜于公元591年攻陷波斯首都泰西封,杀掉巴拉姆·楚宾,把库斯鲁二世扶上波斯王位。
继位之初,库斯鲁二世为表示感激,向东罗马做出了一些重大让步,将亚美尼亚大部分和伊比利亚一半割让给东罗马,双方订立“永久和平协定”。但是,新任波斯王库鲁斯二世是颇有才智和野心的人,借东罗马力量登上王位,并不是为了与东罗马订立“永久和平协定”,而是为了赢得机会和时间解决国内问题,巩固王位,扩大势力,增强国力。他与东罗马和好后,一面派兵出击突厥人,守卫东部边疆;一面稳定国内政局,注意休养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