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5/16页)
国不可无主,最终他们采取妥协方式,通过投票推选马尔库斯·塔西陀为新皇帝。马尔库斯·塔西陀是罗马历史家塔西陀的后裔,并不是“士兵派”。因为“士兵派”不满意,7个月后,他在小亚细亚被士兵杀死了。公元276年,叙利亚军团统帅、潘诺尼亚人普洛布斯当上了皇帝。
普洛布斯也是军人出身,因而他毫不犹豫地继续执行奥列利亚努斯的政策。不过,他也看到了元老院贵族的力量,吸取了前两次政变的经验教训,对元老院表现出很大灵活性。在表面上稍稍容许元老院参加行政管理,同时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镇压起义和对蛮族进行斗争上——这正是罗马元老院贵族最渴望新皇帝优先去做的事。毕竟罗马帝国的内部起义,利益受损最大的不是军队,而是罗马元老院所代表的那些大庄园主。
普洛布斯的政策找到了“士兵派”和“元老派”的共赢之处,因而双方很快达成和解,使得罗马政局迅速稳定下来。普洛布斯也因此获得了复兴罗马帝国的机会——将罗马军的任务重点放在打击蛮族入侵上,同时也兼顾镇压内部起义。
对于普洛布斯的决定,“士兵派”积极支持,而且执行起来也非常卖力。很快,罗马军渡过莱茵河,重新占领莱茵河和多瑙河上游之间的地区。沿多瑙河一带的勃艮第人和汪达尔人被打败,以军事移民方式移居到罗马领土上来。罗马军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当然蛮族化也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发生在埃及南部的起义也被罗马军镇压。
经过一番努力,到3世纪80年代初,罗马帝国的政治危机暂时缓和,蛮族侵犯也暂时被阻止,四分五裂的帝国重归统一。大批俘虏变成隶农,补充了已趋枯竭的农业劳动力,使罗马帝国的经济又恢复起来。
不过,普洛布斯积极地执行蛮族移民至罗马边境并在边境军队服役,和在各行省实行军事屯田制的政策,事实上是饮鸩止渴。虽然在短期内毕竟使帝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恢复,经济情况也稍微改善,但这种政策孕育着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政治经济控制权逐步转移到那些没有公民权的蛮族人手中。
2.“四君共治制”注定会带来混乱
大量蛮族人加入罗马军,提升了罗马的军事能力。普洛布斯很快镇压了罗马帝国东部和西部的数场叛乱。罗马帝国进入相对稳定和平的时期。但是,那些待遇优厚的士兵,如何在战后得到妥善安置,成为普洛布斯的当务之急。
普洛布斯不允许他的军队闲散着还拿着优厚的待遇,给帝国财政造成压力。于是,在镇压起义后,他命令军队开垦土地,栽种灌溉。这种辛苦的劳作引来已经习惯于闲散的士兵们的不满。在282年夏天,发生了兵变,普洛布斯被兵变的士兵杀死。60岁的马可·奥勒留·卡鲁斯当了皇帝。16个月后,马可·奥勒留·卡鲁斯的儿子努梅里安和卡里努斯同时继任皇帝。公元284年11月20日,戴克里先被罗马军推举为皇帝,接替刚驾崩的努梅里安成为罗马帝国共治者。公元285年春,当另一位皇帝卡里努斯被刺杀后,戴克里先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
在戴克里先之前,罗马皇帝更换比较频繁,平均只在位二至三年。而且可叹的是,绝大部分皇帝都比较偏向“士兵派”,却又绝大部分死于士兵刺杀。戴克里先当皇帝后,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便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罗马帝国自屋大维以来,都是实行“普林基帕特制”,最高统治者在理论上不是君主,而是第一元老和第一公民,而从没公开承认实行君主制。戴克里先不加掩饰地与旧传统公然决裂,废除“普林基帕特制”,建立“多米那特制”,明确说明皇帝同帝国全体居民是主仆关系、君臣关系,明确表示罗马皇帝是神的代表,人们对他必须履行崇拜礼仪:所有觐见皇帝的人都要屈膝叩拜。
帝国几年里不断出现战乱,戴克里先总结了原因,也认为是由于帝国过于庞大,不便于一位皇帝独自管治,也难于抵抗野蛮人由莱茵河至埃及边境一带的不断侵扰。为了对付日益严重的对内对外形势,戴克里先实行分权统治,将帝国一分为二,在地图上画一直线将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两个皇帝负责管理。公元285年,他被确认为唯一的皇帝后,就任命他的部将马克西米安为共治者,称为“恺撒”,第二年又提升马克西米安为奥古斯都,即皇帝。这次分裂并非只是短时间存在,而是在未来永久地将罗马帝国分裂了——此前罗马虽然也出现过两个皇帝,但没有将领土划分范围,这次分治成为后来东西罗马的历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