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4/16页)
罗马皇帝偏向和讨好士兵,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安全。事实上不仅起不到加强统治的作用,还导致皇权下降,士兵们随心所欲地干涉皇权、废立皇帝。此外,这种士兵得势的社会势必导致其他阶层的反对,除了罗马元老院贵族外,受压迫最重的奴隶、隶农和城市贫民阶层,还在公元263年至264年举行了西西里起义。
起义好不容易才被镇压下去,高卢又发生了士兵哗变和奴隶、隶农起义。他们这次的反罗马运动被称为巴高达运动。巴高达运动如同巨浪一样,席卷了高卢大部分地区,到处夺取大庄园,杀死富豪,攻占城市。
面对这种局面,受到皇帝优待的士兵应奋力作战,努力镇压起义,才符合常理。但是,这些士兵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起义面前没有丝毫战斗力,有些还毫不犹豫地投向起义者,一起反对罗马皇帝伽利埃努斯。而更让伽利埃努斯伤心失望的是,一些军官不仅不考虑镇压起义的事,反而形成阴谋推翻他的组织。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就是伊利里亚骑兵长官克劳狄乌斯。
公元268年3月,罗马皇帝伽利埃努斯被杀,克劳狄乌斯继位当皇帝,称克劳狄乌斯二世。克劳狄乌斯及其后的三位继任者都是伊利里亚人。他们都出身卑微,只是倚靠勇武而在军队里晋升起来的。他们执行了不同于伽利埃努斯的政策,故通常称为“伊利里亚诸帝”。
在巨大危机面前,为了扭转局势,“伊利里亚诸帝”都试图有步骤地巩固和加强君主政权,无情地镇压人民群众运动,尊重和讨好土地贵族,以及保卫帝国边界。而要实现这些,罗马帝国首先就要打击逐渐向其渗透的蛮族人,以对外战争来转移视线,缓和内部矛盾,而首当其冲的是哥特人。
公元269年,哥特人大举入侵巴尔干和爱琴海。他们带着家庭成员南下,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劫掠,具有明显移民性质。哥特人一旦站稳脚跟,将会给罗马帝国的统治和安稳带来巨大挑战。
克劳狄乌斯二世指挥罗马军打败了入侵的哥特人。但是,在处理俘虏时,克劳狄乌斯二世做了影响罗马帝国此后几百年命运的决定——他下令从哥特人俘虏中挑选大批身强力壮的参加罗马军,将其他编成军事移民、奴隶或者隶农。这样,入侵的哥特人一部分成为罗马帝国“最受宠的”,一部分成为“最受欺压的”。而罗马人长期富裕奢靡的生活,最终导致帝国的安全保卫重任落到军中的哥特人身上。而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哥特人承受不了压力,也难免会走上反抗道路。一旦这两股哥特人结合起来,或者遇到外来压力,那么罗马帝国遇到更大危机也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270年,克劳狄乌斯二世病死,骑兵长官奥列利亚努斯继任皇帝。
奥列利亚努斯比克劳狄乌斯二世更加广泛地利用蛮族力量来进行反对蛮族入侵的斗争。罗马帝国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打退了一些入侵的蛮族,但同时罗马军蛮族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罗马军中的蛮族雇佣军人数已达40万人。蛮族人加入罗马军,取得在罗马帝国生活的资格,初期也确实卖力。在公元272年,罗马帝国重新合并割据的帕尔米拉帝国;公元273年,又重新合并割据西部的高卢帝国——罗马帝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又重新得到统一。
不过,由于此期间的罗马皇帝都特别优待士兵,士兵事实上成了特殊阶层。罗马皇帝奥列利亚努斯,却出乎意料地死在士兵之手。
公元275年4月,奥列利亚努斯整军出发,准备远征萨珊波斯。当军队驻留在色雷斯时,奥列利亚努斯身边的秘书官艾洛斯受到口头上的严厉训责。艾洛斯恐惧之后还有更进一步的惩罚,担心有生命危险,便伪造了一封奥列利亚努斯的文书,上头开列了皇帝即将下令处决的多位军官的名字——艾洛斯自己的名字也在列。
艾洛斯将这封命令书送给军官们看,使那些包括皇帝贴身侍卫在内的军官惶恐不已,决定铤而走险。在艾洛斯引导下,几位军官潜入皇帝寝室杀死了奥列利亚努斯。事发不久,奥列利亚努斯身边的军官们就得知了真相。艾洛斯被处以分尸极刑,执行暗杀的军官自杀。
由于奥列利亚努斯没有子嗣,军队在懊悔之余,将推举皇帝的权力交给罗马元老院。罗马元老院当然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士兵派”;而那些发动政变的人以军人为主,他们也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元老派”。双方争执不休。于是,罗马帝国8个月没有皇帝,处在“帝位虚悬”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