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利益分配,他们斗争了两百年(第8/23页)

公元前91年,德鲁苏提出一个试图调和各方利益的议案:将司法权归还元老院,同时在元老院增加300名骑士出身的成员;向贫穷公民廉价售粮并分配坎帕尼亚和西西里剩余的公有地;授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然而事与愿违,德鲁苏的全面妥协议案招致罗马社会普遍反对。

就在议案即将付诸表决时,德鲁苏被无名刺客暗杀。意大利同盟者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罗马公民权的最后希望也就随着德鲁苏而埋葬了。同盟者绝望地拿起武器,以马尔西人为核心,皮凯努姆人、皮里根尼人、维斯提尼人、玛鲁西尼人、萨姆尼持人、卢卡尼亚人和阿普里亚人等,组成秘密反罗马联盟。他们互相交换人质,商定同时发动起义。

公元前91年底,罗马大法官塞尔维利乌斯获悉,皮凯努姆同盟者城市阿斯库鲁姆正和邻近城市交换人质,遂赶到那里,向集会的市民发表了威胁性训话,激起市民公愤,当场被打死。随后,城市长官尤达西略命令关闭城门,将住在城内的罗马人统统处死。阿斯库鲁姆起义了,其火焰迅即蔓延到邻近地区。

马尔西人带头向罗马宣战,参加反罗马联盟的各城市、公社纷纷响应。除了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外,几乎所有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起义。即使在这样的时刻,同盟者还是向罗马派去使团,提出最后呼吁。罗马元老院拒绝听取这种用剑强逼的要求,并勒令同盟者放下武器。同盟者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诸城邦同盟者既然已向罗马宣战,便不再乞求罗马公民权,自己组织起新的联盟共和国。新国家定都于起义地区的心脏——皮里根尼人的城市科芬尼乌姆,命名为“意大利”。这个新国家授予所有起义公社成员公民权。新国家按照罗马的模式组织:由选自各起义公社的500名成员组成元老院,作为国家的领导核心;在起义领袖中选出两名执政官和12名大法官,授予他们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全意大利公民大会也预定在首都召集;萨伯利安各族通用的奥斯坎语与拉丁语共同成为新国家的官方语言。

起义军有10万之众,无论是统帅的指挥才能,还是士兵的素质及武器装备,都不次于罗马军。因为诸城邦同盟者长期作为辅助军队随同罗马军团征战,对罗马的军事熟谙深知。起义在意大利本土爆发,其中心距离罗马城相当近,对罗马构成了严重威胁。

不过,对双方而言,战斗都是复杂艰难的。起义地区非常广大,但许多效忠罗马的要塞据点散布其间。起义者不得不将对罗马要塞的围攻战与各自领土的保卫战结合起来,罗马人则被迫同时与遍布各地的起义者作战。于是,起义者没有能集中兵力进攻罗马城,而罗马人也难以一举扑灭起义。

从军事上,当时的局势可以划分为两个战区。

北方战区,自皮凯努姆和阿布鲁滋河至坎帕尼亚北界,都是操拉丁语的地区。起义军统帅是昆图斯·西罗,对阵的罗马军统帅是茹提略·卢普斯,两人都是各自国家的执政官。

南方战区,包括坎帕尼亚、萨姆尼乌姆、卢卡尼亚和阿普里亚。起义军统帅是意大利执政官萨姆尼特人巴比乌斯·穆提鲁斯,罗马统帅是执政官路西乌斯·恺撒。

统帅之下配有副将,负责指挥特定地区的战争。当时,罗马两位执政官同时出征,一些著名罗马将领,诸如盖约·马略、庞培·斯特拉波和苏拉等担任副将。当时,整个意大利都陷入同盟者战争之中。

战争第一年,公元前90年,起义军在南北两个战区都占明显优势。他们重点围攻境内罗马人的要塞,并在许多地方突破了罗马人的防线。

在南方战区,起义军将领斯卡托指挥军队大败路西乌斯麾下的罗马军,占领位于坎帕尼亚到萨姆尼乌姆之间的重镇维那弗伦。罗马要塞爱塞尔尼亚闻风而投降。在卢卡尼亚活动的起义军将领拉姆彭尼乌斯重创罗马将领普布利乌斯·克拉苏,罗马要塞格罗门敦落入起义军手中。意大利执政官巴比乌斯·穆提鲁斯击败罗马将领波波那,率领萨姆尼特军进入坎帕尼亚。诺拉、庞贝等城市拱手投降。许多倒戈的罗马士兵和解放的奴隶加入起义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