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性的限制中央苏区的人力与物力(第5/6页)

福建省第七区二十四年各县收获稻谷数目及盈亏概况表

从上表看,以盈亏相抵,第七区粮食总体尚略有盈余。当然,1935年是粮食生产偏好年景,该区人口又大幅减少,不一定有足够的代表性。正常状况下,闽西地区粮食略显不足的判断应可成立。

赣南、闽西成为统一苏区区域后,这里的粮食供应从原来并不宽裕的状况转为紧张。尤其军队急剧增加,大批人员涌入,战争及土地关系的不稳定又影响着生产的发展,使得粮食问题愈益凸显。

祸不单行,1932、1933年中央苏区恰逢灾年,加上政治变动及战争的影响,粮食收成很不理想。1932年中央苏区各县粮产量普遍只有正常年份的60%左右(最高的新泉、长胜为76%和75%,最低的兴国、瑞金、万泰、博生都只有50%),[70]1933年虽有增加,但仍未恢复到苏维埃革命前的水平。苏区建立后不久,就出现缺粮问题,部分缺粮严重地区如富田春荒时“甚至吃草”。[71]到1933年春,中央苏区开始严重缺粮,陈云在1934年间谈道:“去年青黄不接时,因为某些地方缺乏粮食与缺乏全盘及时的调剂,再加上奸商富农的抬价及囤积,曾经威胁了我们。”[72]当时,“许多地方发生粮食恐慌(如博生城市与赣县、兴国个别区乡),甚至有因为粮食找不到出路的。在博生县有个群众吃药自尽。在兴国黄塘区因为两升米的问题,一个男子把他的兄嫂活埋了”。[73]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粮食恐慌不仅出现在苏区辖境,国民党控制的赣南区域也有反映,1933年5月,陈济棠曾向蒋介石转呈余汉谋的电报:内称“赣南米荒,因无食而吊颈投河者日有所闻。至金坎、快顺、崇义一带均食泥饼,此泥饼亦售六百一斤,职尝之为香粉饼。现虽已派彭李两团到万安掩护谷船来赣,但以水浅每日只行十里,须月余才能到达”。11月,又报告:“赣南今秋水旱失时,晚稻收获仅及往岁十分之三。”[74]可见这一时期灾害确实是影响赣南地区粮食供应的主要因素。

随着第五次“围剿”开始,苏区区域压缩,国民党封锁日益严密,粮食问题更形严重。1934年初已出现“红军部队及政府机关食米不够供给”[75]的严峻局面。2月召开的中央粮食会议透露了形势的严重:“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76]3月,赣县米价更涨到“十七块多一担”。[77]为节省物资,中央苏区政府号召广泛开展节省运动,规定:“各级政府、红军后方机关、国家企业、学校等每人每天减发食米二两”。随后,又提出苏区每人每月“节省三升甚至三升以上的米来供给红军”。[78]由于供给不足,实际能够发放的粮食数量远远低于定量:“党政机关……每人每天只10小两(1斤为16两)粮食,分成两顿吃。”最艰难的时候,红军战斗部队甚至“每天只能吃八两至十两”。[79]与此同时,国民党军又趁火打劫,专门制定规章,组织割禾队,怂恿区外农民“由驻军率领,冲入匪区”抢割稻禾,要求不能收割时,“亦应设法予以销毁”。[80]福建宁化1934年6月报告,由于国民党军的破坏和抢夺,“全县到现在止共损失边区谷子一千七百余担”。[81]永丰石马被国民党军收去谷子达2076担。[82]

为应付严重的粮食问题,1933年12月,苏维埃中央决定成立粮食人民部,专门处理粮食问题,收集粮食被提到“国内战争中一个残酷的阶级斗争”[83]的高度。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粮食收集仍遇到许多困难。1934年2月的粮食突击运动中,“于都预定计划收四万四千担谷子,现在收到百分之十,胜利收谷也只有百分之十三”。[84]于都古田区、黎村区甚至“没有收到一粒谷子”,该县粮食部长明确认为:“于都群众没有谷子。”[85]在收集粮食遇到困难时,一些地区为完成任务强行摊派,造成政府与群众间关系紧张,胜利和于都等地发生群众“要捉突击队员”并“向区苏请愿”[86]的严重事件。

粮食出现困难同时,兵员仍在继续增加,不断增加的兵员要求更多的军粮供应。为此,1933至1934年间,中央苏区不得不先后向群众借谷24万担和60万担。应该说,苏维埃政权一直在尽可能不过多加重农民负担,1932年,赣西北的江西万载等地苏维埃政权曾向群众借谷,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发现后严加制止,强调:“今后无论何种用费,困难到任何程度,都不得向群众借一斗米或一串或几百钱,尤其是‘预征税收’的国民党工作方式,更不容许应用。”[87]此时,中共的借谷决定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粮食供应本已相当困难,借谷任务除兴国等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完成得相当艰难。苏区中央严令各地“派出的突击队不到任务完成不能调回”。[88]《红色中华》发表文章强调:“目前我们是处在决死的战斗中……如果没有二十四万担粮食,我们的红军不能作战。不能吃饱肚子,就不能维持生活。”[89]在战争条件下,政府对苏区粮食资源的挖掘可以说已经到了最大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