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四章 维新真相(第6/7页)
而失败的原因,通常是在中学历史课本里被定了论的,就是主要因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这话我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因为我压根就没看明白。
你觉得明治维新那会儿,天皇夺取政权,得到了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了吗?
别闹了,在明治维新的十几年之后,还有不少老农在田间对孙子说,他奶奶的,现在这日子苦逼的,哪能和幕府那会儿比啊。
如果真要说戊戌变法为何失败,那么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康梁这伙人不了解日本。
你不要以为我在逗你,虽然康有为给过光绪两本书,一本《日本变政考》,一本《俄大彼得变政记》,但实际上维新变法的蓝本是完全照着日本的明治维新来的。
在他康圣人眼里,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简单来讲第一是因为天皇政权推翻了幕府政权;第二是日本武士齐心协力,一同改革。
因此大清变法要想成功,也得上面推翻幕府,下面士人响应。
应该讲,这道理并无大错。
那么,谁是大清的幕府?谁又是大清的武士?
康有为认为,慈禧太后就是幕府,而广大读书人,就是大清的武士。
这,就是谬论了。
虽然日本长期以来确实是由幕府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政权,但这个国家最大最高的统治者,从来就是天皇,天皇跟将军根本就不是一个次元的生物,一个是神,一个是人。
还记得卑弥呼那章我们就说过的话么?日本的皇帝是拜出来的,中国的皇帝是打出来的。
这就是两国最根本的不同处之一。
对于日本人而言,除非你能证明自己是比天皇更具神性的神灵,不然你就算坐拥列岛百万兵马,也充其量不过是个“大将军”,连在信里自称个日本国王都得偷偷摸摸,免得落人话柄。
所以幕府将军只能是幕府将军,他永远是人,绝不敢充神。
而在中国,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现实主义,中国人几乎只对当下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只要你有足够的力量,那么明天你就能打进北京城,当皇上。
再加上光绪自四岁接替同治以来,见慈禧都称其为亲爸爸,几乎是老鼠见了猫一般的哆嗦,这两位之间的关系根本就不是天皇和将军能类比的。
你要是觉得光绪能如神一般一呼而天下应,把慈禧等一干后党逼退甚至是赶尽杀绝,那是在做梦。
其实康有为也知道单单靠光绪的皇威是肯定成不了大事的,所以他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了“全国士子”的身上。
前面说了,在康氏概念里,能和日本武士同日而语的所谓大清之“士”,就是那些读书人。
这当然是错误的。
日本明治维新所依靠的武士,其关键在于一个“武”字,如果天皇的背后没有那群手握钢刀的武士所支持,那么维新根本就是空谈,就算幕府肯大政归还让你天皇治国,却也根本无法应对维新后的种种危机,比如戊辰战争,西南战争。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话是有道理的。
而大清的武士,前面也说过了,是八旗子弟。
不过康有为似乎很看不上他们,在维新变法中,众维新党人非但没有想跟八旗子弟合作的打算,反而还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旗人权益的政策,闹得哀声载道,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如果八旗子弟参与了维新,成为维新力量,那这场维新是否就能成功呢?
我认为,仍是不可能的。
想一想吧,那帮招猫逗狗遛鸟熬鹰的主儿,有几个认字的?
也别说认字了,还有几个能打仗的?
或许在政权建立之初,立下汗马功劳的八旗战士们确实能跟帮着德川家打下幕府天下的日本武士有一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的子孙大多只有守着那铁杆庄稼图享乐混日子的念头,于是便渐渐地被数百年来虽不时露有腐败之象但大致仍保持着武门精神的日本武士给完全比了下去。
总而言之,康有为错误地将日本的经验生搬硬套至大清,然后再加上自己个人能力的严重缺陷,使得这场变法成了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