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变法(第6/7页)
就这样,袁世凯带着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募集来的两千五百多名士兵外加原先定武军四千七百余人,进入了小站,开始了他的练兵生涯。
这支七千余人的军队,就是后来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重的北洋新军,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新式陆军。
在练兵期间,袁世凯和维新党人来往频繁,不仅有给强学会捐过大把银子,甚至还和康梁等核心把酒言欢,据说在喝到畅快之处时,这哥们儿对康先生郑重许诺:“以后若有用得着世凯的地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维新党里头大多是书生,像袁世凯这种手握重兵的人当然深受欢迎,尤其是在慈禧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总抓中央兵权的时候,他袁项城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被视为变法维新的利剑。
其实这次光绪召袁世凯前来,就是想要用一用这把剑。
虽然此时大清的维新已经搞了三个月有余,但这位年轻的皇帝仍是觉得无法放开手脚,他身边的人,也就是康有为他们告诉他,最大的原因在于慈禧。
正因为太后的隐而不退,才使得皇上的强国大业产生了颇多掣肘。
因此康先生认为,必须拉拢一名手握兵权之人,然后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对慈禧来硬的。
当然,这话的后半句,他是不会告诉皇上的。
于是,袁世凯就来了。
光绪很高兴,他先升了袁大人的官,命其为工部右侍郎,接着又说了很多鼓励的好话,总之是希望他能为自己所用,成为君王之剑。
不过袁世凯倒是淡定得很,皇上问什么,他答什么,赏什么,就谢什么。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行为和表现。
9月18日,康有为来到了日本驻华公使馆,拜见了伊藤博文。
这位自比孔孟后来干脆以康圣人自居的康先生,在见到伊藤博文后,很破天荒地谦卑无比了一番,不仅态度极为尊敬,甚至还行了弟子礼。
而伊藤博文则是非常坦然地接受了对方的恭敬,因为他很明白,康有为有求于自己。
不过,自己帮不了他。
来中国一个星期,伊藤博文对于这场变法维新已经看得很明白了——所谓维新,不过是一场闹剧。那维新派虽然嗓门很大,天天叫要变法啦要变法啦,可他们手中一没实权二没民意基础,叫了也是白叫。更可悲的是这群人还全然没有自觉,反而盲目乐观地认为自己的嗓门已经压倒了一切,所以还一直在高呼说三年完成维新大业,让大清焕然一新。
此时的伊藤博文已经基本认定,这场维新,九成九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过康有为似乎还不打算放弃,他对伊藤表示,当今圣上英明伟大,锐意进取,准备变法,我大中华和你们日本“同洲,同种,同文,同俗”,这感觉特别亲切,所以还请你们不要谦虚,担下这老师一职,教教我们怎么干吧。
伊藤博文却摇了摇头,说其实大清目前最要紧的,应该不是搞维新。而是应当先摒除自尊自大的陋习。你们至今还在称呼其他外国为夷狄,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康先生一听这话就摇头了,否认道:“伊藤先生的这套言辞放在四五年前或许还说得通,但现如今根本不可能啊,甲午之后,我中华数千年大梦已为贵国所警醒,哪还可能称别人为夷狄呢。”
这倒是实话,中国人真正愿意正眼看一看这个世界其实并非因为鸦片战争,而是甲午。
不过,这里所谓用“正眼”的群体,其实还是颇具局限性的。
因此伊藤博文也说了:“上流士子,或许真如先生所讲,既不排斥外国,也知道外国的好处,可下层小民呢?据我所知,贵国的升斗百姓中,大多对外洋事务心生恶感,尤其对洋教,堪称痛恨,甚至还闹出不少事端来,长此以往,必为大祸。所以鄙人觉得,搞不搞变法倒是无所谓,先让这些小老百姓明白事理才更为重要。”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情报网真的蛮可怕的,全中国都憋着劲扯变法的时候,唯独他们把目光定在了那些反对洋教的老百姓身上,并且判断“必有后祸”。
但康有为显然没有这种眼力见,这是一个只肯顾当前的主儿,别说他看不到数年后了,就算看得到,也未必肯管。
但嘴上肯定是不肯认栽的:“伊藤阁下您这就是在看不起我大清了,像您说的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我国经过几十年磨炼冲击,外加变法熏陶,早就民智大开,明大义者,少说也十有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