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变法(第4/7页)

翁同龢在光绪和维新党眼中算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现在把他踹回老家,那等于是在拆梁换柱了;二品官员去太后那里谢恩,就是说慈禧并不打算让光绪任意用人;至于那位荣禄,据说是老佛爷年轻时候的初恋,是真是假我们不知道,但至少能够确定的是,他是老太太的心腹,用他当直隶总督,那便是把中央戍卫部队的兵权给抓在了手里,万一真要动起手来,那么太后那边的胜算会大了很多。

很多人都说慈禧太后直接插手变法维新的原因是她和她的同伙们因循守旧,见不得新事物,这实在是很冤枉的,老太太要真是个守旧之人,也就不会有当年的洋务运动了。事实上所谓的维新变法,其实说穿了就是一场政治博弈——光绪跟康有为想打着人气非常高的改革大旗,来清理慈禧一派的老人,而老太太他们肯定不愿意就此被赶走,于是双方自然而然便剑拔弩张了起来。

你要说康有为搞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强国,这我信,但要说这哥们儿是一心无私只为强国,那简直是在胡说八道,十分心志,他康先生能把其中的两分放在强国上,就已经算不错了。

就在维新派跟太后派两拨人明里暗里往死里较劲的时候,一个搅局的人出现了。

9月11日,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抵达了天津,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

伊藤大人来大清的主要目的,是跟康有为搞的这场维新有关。

那么,大清变法维新,跟日本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本来没什么关系,你变你的,我过我的,井水犯不着河水。只不过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国内亚细亚主义风气大变,从一开始的“联华攘夷”,非常微妙地变成了“携华攘夷”,通俗来讲,就是原本把大清当哥们儿共进退,现在想自己当大哥带着大清闯江湖。

这么做,在日本人看来有两个好处:第一,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西方列强在亚洲势力日益扩大步步紧逼,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恐怕很难对付洋鬼子,而眼下亚洲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日本和大清了,所以为亚洲着想,两国最好联手;第二,日本可以把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带给大清,与此同时,捞点便宜。

于是伊藤博文就来中国了——在来之前,他和明治天皇密谈了很久,虽然不知道谈了些啥,但用膝盖也能明白,肯定和这次大清之行脱不了干系。

在抵达天津之后,伊藤博文受到了大清各界的热烈欢迎,新上任的直隶总督荣禄于12日亲自设宴接待,除去天津官僚名流之外,荣总督麾下的几员干将如袁世凯、聂士成等人也均出席作陪。

因为伊藤博文在这个时候来访必然与维新变法有关,这个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所以在席间,很多人都非常热情地请求伊藤前首相能将日本的先进经验带给大清,让大清早日成为和日本一样的强国,对此,伊藤博文频频点头应诺,说在下一定会的,一定会的。

然而就在这一团高兴的当儿,却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情况。

荣禄离席了。

没有任何征兆,荣总督忽然就站起了身子,一声不吭地离开了现场,同时脸上很不好看。

作为东道主,作为守旧派首领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在大伙一致对变法维新无限看好的气氛下做出这样的行为,这让伊藤博文心中顿时明白了些什么。

9月14日,伊藤一行来到了北京。他们首先来到了总理事务衙门,跟负责人庆亲王奕劻见了一面。

因为有了之前荣禄的经验,所以伊藤博文也就不再一味给新政唱好了,而是自动进入了八面玲珑的模式,在跟奕劻会谈时,他表示,这个变法维新么,说是说维新,其实主要行政还是要重用老成之人,那些少壮派,不是不用,而是不重用,让他们先辅佐老人,打打下手,等成熟了再说。

奕劻是后党,听了这话自是喜上眉梢点头连连,夸赞伊藤大人不愧是东洋名相,真材实料。

但其实私下里,伊藤博文是这么评价这场变法维新的:“说实在的,如果大清皇帝见我并问我关于变法之事,不论从道义上还是实际角度出发,我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这又有什么用呢?我说了,他能做吗?就算去做,又能做到什么程度?你看着总理衙门的官僚们,有几个真心想要变法的?而且最近皇帝又突然提拔了那么多新人,如此操之过急,又难免离散了老人们的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