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四章 剑指台湾(第5/9页)
高宷是当时万历帝跟前的红人,被派到福建管市舶司,生性贪婪性格嚣张,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就在沈有容抵澎之前不久,高公公就已经派了周之范会见韦麻郎,从他那里拿走了三万金,说是上京通路子。
拿走了的钱如同泼出去的水,纵是韦麻郎对天长啸,也是无济于事。
沈有容想了想:“我替你拿回来吧。”
好在当时那个周之范拿了钱后还没走远,沈有容叫韦麻郎派人追上了他,硬是把钱给要了回来,并且表示等到朝廷允许荷兰在澎湖设贸易点与大明通商的批文到手,再加倍赠予财物。
这件事让韦麻郎十分感激,而沈都司也趁火打铁地规劝他们赶紧回国,他知道荷兰人不肯离去澎湖的最大仰仗是那三艘巨舰,故而也非常坦白地告诉对方,我大明地大物博,要啥有啥,能平山,可填海,纵有百万大军,也叫他血染汪洋有去无回,现如今你荷兰人不过三艘大船,就算胜得了一时,可又能纵横一世吗?更何况,即便你能一世无敌,大不了我大明让那些下海之人不带一分金银一两货物,让你做不了生意,断了你的财路,这时候饶你船再坚炮再利,又能怎的?
那韦麻郎听闻之后连连点头,口称言之有理,再加上沈都司帮他追回那么多差点打了水漂的银子也确实值得感谢,于是便顺水推舟道:“沈将军所言极是,在下这就离开澎湖。”
临走前,韦麻郎还特意请画师为沈有容画像一张,作为纪念;并赠予洋枪铳弹,以示敬意。
就这样,一叶舟,一席话,说得红毛巨舰如数退却,一时间沈有容的名声传遍了东南沿海,被誉为不逊当年戚继光俞大猷的狠角色。
只不过在韦麻郎一事中,因为过早地劝走了荷兰人,以至于让很多福建官宦都断了一条发小财的路子,于是便遭到了大伙的记恨,尤其是高宷,在听说韦麻郎离开澎湖的消息后,拍桌子跺脚大骂沈有容坏了自己的好事,但后者听了,仍只是淡然地一笑。
总而言之,这位沈将军确实是能文能武,既会开火炮又会打嘴炮,而且挺体贴,属千百年来罕见之能将,没有比他更适合防御东南沿海的战将了。
只不过自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起,沈将军就已经告退回乡了,虽然福建巡抚黄承玄在收到琉球方面通报时就已经于第一时间亲自登门相请,把他重新求出了山,但截至明石道友舰队前来之时,沈有容尚且还在路上,因此黄巡抚不得不先想他法,把眼前的这拨人给对付过去。
他找来材官一名,叫董伯起,命他出海前去刺探敌情。
所谓材官,就是指比士兵地位少许高出一些的下级军官。
然而不幸的是,这董伯起走了一天都不到就有噩耗传来,说人被抓了。
这场悲剧是这样发生的:话说这位董材官倒也不是那种大脑长肌肉的有勇无谋之辈,侦察之前,他着实有费了一番心思——找来了一艘小渔船一套打鱼工具,装成渔民的模样出海,然后偷偷地靠近明石道友的泊船点。
虽说是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但偏偏董材官运气不好,还没得虎子,就让虎子他爹给发现了。当时日本船上就有人禀报明石道友,说来了一艘船,老大你看我们是不是干他一票?
得报后的明石船长立刻带人来到甲板上,对小渔船实施了侦察性围观。
此时的董伯起充分展现了一名大明军人的良好心理素质——虽被虎视眈眈,但丝毫不为所动,仍是一叶扁舟海中游,时不时地还抛个渔网拉两下,示意对方,自己纯粹就是个无辜的渔民。
可作为村山家头号家仆的明石道友,那也不是吃干饭的。
他很快就发觉眼跟前的这厮行迹诡异,很是可疑,于是便让手下把他给抓上了船进行审问。
两人四目相对了一番,明石道友先开了口,问道你是什么地干活?
董伯起一脸憨笑,回太君,打鱼的。
“干这行多久了?”
“自幼便随家父奔波于海上讨生活。”
“其他人见了我们就走,为何唯独你不但不走,还敢靠前?而且对答如流,尊驾当真是区区一介渔夫?”
“……”董伯起一时语塞,但还不肯放弃,仍是装傻卖萌地表示自己因为家里穷得紧,急等钱用,必须出海打鱼,因此也就顾不得这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