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六章 禅宗与茶道宋朝传入日本(第5/5页)

一期,就是一生;一会,就是见一次。两个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一辈子只碰得上一次。

放在茶道里的意思便是你现在喝的这杯茶,这辈子都不会再有同样的一杯;甚至是现在喝的这一口茶,这辈子也不会有重复的第二口;而现在陪你喝茶的那个人,兴许这辈子就再也碰不到第二次了,于对方而言也是如此。

这种人生无常的道理,在无常的战乱时代相当流行,同时虽然这道理表面看起来相当悲观苍凉,但实际上却包含着一层更深的意思——不仅是人生,即便是在人生中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不能重复。作为人类而言,要珍惜每个瞬间的机缘,并为人生中可能仅有的一次相会,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经心轻忽了眼前所有,那会是比擦身而过更为深刻的遗憾。

顺便插一句,这套说法不光能放在茶道上,就算在其他方面也被广泛地运用着,比如在赏花方面,日本人就相当推崇“今年的樱花只有今年有”这么一个说法。

可以说,日本茶道最终是走向了一条和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同时因为变化实在是过于巨大以及融入了太多的自家文化,以至于时至今日,有很多人误以为茶道乃是日本的国粹。

所以我就觉得很有必要来专门说一说茶道中所不曾变化的地方,那就是泡茶喝茶的具体过程。

不管茶道的礼仪动作是繁琐还是简单,也不管这碗茶是不是讲究“一期一会”,日本茶道的本质流程却是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先是在茶碗里放上一勺茶粉,然后倒上热水泡开,为了让茶粉很均匀地溶在水里,还要拿一个小刷子刷几下,刷完之后,再注入些许热水,一杯热茶就这么泡成了。

由于我们中国人平时喝茶一般都只是往杯子里放点干茶叶,然后浇上开水了事,再加上日本人在搞茶道的时候通常还要穿和服什么的,所以每当看着他们泡茶喝茶,真会有一种“日本制造”的感觉。

其实这是错觉。

日本的茶道,堪称是形意结合。我们不能否认其中的“意”,比如“一期一会”,确系日本人自己的原创,但是这“形”,则是完完全全传承于中国。

具体说来的话,就是宋朝的“点茶”。

点茶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和焚香、挂画、插花三样并称为宋代四艺。

其中,插花、焚香和点茶都传入了日本,经过各种融合发展后,变成了今天的花道、香道和茶道。

点茶也叫抹茶法。因为其泡法跟上述的日本茶道几乎无差,所以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只是就一些专业名词和需注意的事项做一个简单的补充说明。

首先,那个舀茶叶末的勺子,叫茶匙。

其次,那把小刷子,叫茶筅,在日本也被称作茶筌,多为竹制。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就有明确说法:“茶筅以劲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然后茶筅上面的小刷穗儿也有讲究,日本人根据穗数的不同,可以分为平穗(16根)、荒穗(36根)、野点(54根)、常穗(64根)、数穗(72根)、八十本立(80根)、百本立(100根)、百二十本立(120根)等八种,刷穗儿的多寡,可直接影响到这碗茶的浓淡。

第三,用茶筅刷茶的这个动作,叫运筅或者击拂。在具体的点茶操作中,运筅的同时还要往里注水,将茶粉跟热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个过程非常注重双手的配合,故而宋朝的那些茶道高手,也会有“三昧手”之称。

从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开始算起,至今已然有一千多年了,一样东西在邻国被完整保存了一千多年,而我们自己这里倒是弄得像快要失传了一样,这实在是令人无语。

平心而论,越是深入品读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往往就越会产生一种对中国的喜爱和崇拜,伴随着这种喜爱与崇拜而生的,却是一股淡淡的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