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六章 禅宗与茶道宋朝传入日本(第4/5页)

这药其实就是茶叶,因为他觉得打禅的时候累了喝茶能醒脑,那么醉酒的话喝茶也能变得清醒,道理是相通的。

在喝下了一碗热茶之后,源实朝确实感到清醒了很多,头也一下子不疼了。

于是,将军就这样成为了饮茶爱好者,而且每次开会或者会客都会向别人推荐喝茶。

不过对于此时此刻的日本而言,茶仍然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东西,所以一般享用之前,客人为了表达对主人的尊重,而主人又想凸显这东西的稀罕,往往会搞出一套又一套相当繁琐的礼仪。这也就是茶道在日本的由来。

其实茶还没说完,但得先说说禅。

跟茶一样,早在唐朝的时候,禅宗的一些理论就被各种僧人从中国传入了日本,比如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唐朝僧人义空应嵯峨天皇的老婆橘嘉智子皇后之邀,东渡日本开坛论禅,可是因为当时日本人对禅宗全然没兴趣,朝廷方面也不过是叶公好龙,所以在日本待了几年却毫无建树,顿感前景渺茫的义空,灰溜溜地回了国。

之后的数百年里,虽然陆陆续续地有两国僧人在各类往来中将禅宗点点滴滴地传来日本,但终究只是点点滴滴,并无系统可言。

但是荣西却不一样,这人之所以值得在历史上大书一笔的原因,就是他带回来的并非鸡零狗碎的豆知识,而是一整个宗派——临济宗。

临济宗是禅宗南宗下五个主要流派里的一个,始于中国唐代,讲究的是心即是佛。

到了宋朝,临济宗被分出了杨岐派和黄龙派,其中荣西传回日本的,正是黄龙派。

至于杨岐派,则是在宽元四年(公元1246年)由中国僧人兰溪道隆东渡日本带过去的。

再说荣西为了避免数百年前义空和尚的前车之鉴,特地跟镰仓幕府搞好了关系,比如隔三岔五给将军弄点热茶解解酒什么的,然后在幕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始推广禅宗。应该讲这一招的确很有效,至少禅宗就此在日本生根发芽了。

镰仓时代的日本禅宗主要分为两个宗派——临济宗和曹洞宗,然后再在这两宗之下,衍生出二十四个分流派。

临济宗前面提到过,而曹洞宗也是起源于中国,信奉“万物皆虚幻”,在嘉禄二年(公元1226年)的时候由一个叫道元的入宋僧给传入日本的。

说起来这个道元也算是传奇人物了,自幼就有神童之称,而且貌似天生带有佛性,他学成曹洞宗归国普度众生的那一年不过26岁,因为实在是过于年轻,所以当时还成了轰动一方的大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道元其实是荣西的徒孙,他的师傅叫明全,乃荣西门下高足,本来是跟道元一起去的中国,但却在求佛的途中一病不起,最终圆寂于湖南的景德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荣西确实是当之无愧的日本禅宗之祖。

插一句,虽然曹洞宗在如今的中国可能连听说过的人都不多,但其大本营却是超级有名,那便是嵩山的少林寺。

禅宗被传入日本之后,除了理所当然地在佛教圈内流行之外,还有点让人意外地跟茶道结合在了一起。

这事儿要从公元16世纪开始讲起,那时候的日本茶道在形式上已经开始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参加茶会的人不再只拘泥于贵族了,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好这一口,而且手里有个茶碗,都能开一场茶会;其次是茶道的礼节,也不再跟以往那样喝一口茶都要搞一套繁琐的礼节,而是被直接简化成了四个字:敬寂清和。

“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正值战国乱世,兵荒马乱,人人都过着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日子,难免就会发生厌世的烦躁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能让人静下心来的热茶,和教人向佛度人极乐的佛禅,因其本质其实是相同的,于是便被顺理成章地凑在了一块儿。

而随着人们对茶道和禅宗理解的不断加深,一个堪称是日本茶道终极精髓的理论也被提了出来,那就是“一期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