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三章 和风压倒唐风(第5/8页)
与和歌一起流行的,当然还有平假名,自那之后,贵族们无论是通信也好写文章也罢,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这种曾被自己不齿的文字了。
《古今和歌集》之后,日本列岛涌现出了一大批用纯平假名写成的著作,除了前面说的三代集外,还有比如藤原道纲母的《蜻蛉日记》、和泉式部的《和泉式部日记》、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以及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等等。
因为这些著作里很大一部分是由宫廷女性所写,因此通常也被叫做女房文学。
而女房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源氏物语》。只多一句嘴,光源氏的原型,是嵯峨天皇的儿子源融。
尽管平假名托藤原时平之福而被发扬光大了,但严格说来却还是没有能登上最高殿堂。直至近现代,日本依然是一个汉字至上的国度,特别是战前,在很多正规的场合,比如天皇的圣旨里,仍是只有汉字和片假名,平假名一般是不用的。
所以南洋大臣张之洞说过,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
随着平假名的被广泛使用,日本列岛上也随即刮起了一股名为国风文化的旋风。
国风文化,也叫和风文化,虽然官方通常对它的诠释是一场将大唐文化加以本土(日本)化的文化改造运动,但在我看来,这更是一场文化方面的独立战争,一场将日本文化从中国文化中剥离出来使其独立的战争,而遣唐使的终止和平假名的使用,正是战争的第一声枪响。
国风文化中的产物有很多,大致包含了文学、艺术、宗教、服饰、建筑和工艺等几个方面,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值得一提最为我们中国人所知的,具体讲来有四样:和服、阴阳道、樱花以及日本刀。
还是老规矩,一样一样地说。
首先是和服。所谓和服这个称谓,其实是明治维新之后想出来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处处在和西洋列强较劲,说是模仿着洋人搞维新,但心里总是不肯服输的,总觉得自己国家也不是没有好东西。为了体现出日本的好,他们针锋相对地把一些东西刻意地给区分出日本的和外国的。因为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所以日本的东西也被叫做“和物”,比如和室,就是指配备了榻榻米等日式家具以及用日式装潢的屋子。
和服则是用来针对晚礼服、西装、衬衫、领带等西洋服饰的“洋服”的产物。在此之前,这种日本传统服饰的名称一般被叫做“吴服”或者“着物”。
为什么叫吴服?
这还要从邪马台时代说起,曹睿曾经送过数批工匠过去日本,这其中包括了一批织布方面的行家,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日本人才开始穿起了经过手工裁剪的衣服。
因为织布工匠们大多来自于中国南方的吴地,所以他们织出来的衣服便被叫做吴服,这批人在日本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用,后来还专门赐他们姓氏,叫做服部,就是专门做服装的部门。有个著名的忍者叫做服部半藏,他们家祖上就是中国跑日本来做衣服的。
所以你可以去看早年的和服,基本都带有强烈的中国江南风格。
到了奈良时代,也就是那段著名的全日本人民学大唐的岁月,某一年唐玄宗在接见某个遣唐使团的时候,赠予了他们大量的唐朝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所以几乎就是在当年,日本举国上下便全都开始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
国风文化开始之后,跟别的东西一样,和服也进入了一个倾向于日本本土文化的发展趋势,其样式不断发生着各种改动,但高层所用的宫廷服饰带有隋唐风格的特色却已经成了定型,再变却也不离其宗,所以也被叫做“唐衣”。
唐衣有很多种,其中最极品的,叫做十二单。
所谓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而不是顾名思义的十二层单衣,说的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袿的服装,袿轻薄透明,多层袿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
当然,这是女装。
这种也被称为五衣唐衣裳的服饰,至今仍是日本宫廷规格最高的正装,当年更是如此,绝非一般人穿得起,就算是贵族家的小姐,有时候也只能穿穿五单六单,就是叠五层或者六层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