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三章 和风压倒唐风(第3/8页)

光是读着,就能感受到那满满的思乡悲情。

算了,那么哀伤的话题就此打住吧,来说点欢乐的科普小知识——大宰府。

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上一部就有提过,系位于九州北部的重要行政机构,主要作用是稳定九州岛,监视朝鲜半岛乃至中国的动向。同时也有传闻称,那地方就是当年邪马台国的王城。

这些其实都无所谓,我现在要说的,是大宰府的正确表达方式。

因为数千年来一直都有人(包括日本人)习惯把“大宰府”写成或读成“太宰府”,所以及时做一下科普是很有必要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宰府就是大宰府,没有任何异议,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性中懒散粗心那一面的逐渐暴露,却说在某年某月某位不知名的学者把“大”写成了“太”,由于不过是一点之差而且也并无太大影响,以至于大伙都并不在意,于是此先河一开,便被后世以讹传讹,尽管有正经人士有心拨乱反正,坚持正确写法,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称其为“太宰府”。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公元10世纪(公元900年),日本关于大宰府的记载共有25处,其中用“大”字的8处,大太并用的4处,用太的13处。

连为了纪念菅原道真的神社都叫“太宰府天满宫”,甚至今日在大宰府所在地造起来的城市,都被称作“太宰府市”。

这就叫“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好在这世道还是不乏良心的,时至今日,日本学界已有了明文规定:作为历史名词以及机构名称和官员职位名,那么正确的写法是“大宰府”;而作为都市名或是祭祀菅原道真的那所神社名,则写作“太宰府”。

扯远了,言归正传。

在顺利目送菅原道真上路之后,群臣之首的位子理所当然地归了藤原时平。

前面就说了,时平也是个改革派,所以他在上台之后,并没有废除道真时代定下的土地改革制度,而是采取了比较温和稳步的方法缓步推行。同时,他还依照自己原本的观点,开始着手进行一场文化方面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文字。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定。

我个人一直特别信奉这样一句话:欲亡其国,必先去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秽其文。

就是说要灭亡一个国家,必定先要篡改他的历史;要想灭掉一个民族,一定要先糟蹋他们的文字。

这话其实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要想振兴一个国家,首先就是要先学会正视自己的历史;要想兴旺一个民族,第一要做的是拥有并光大属于自己的文字。

一言以蔽之,藤原时平要做的事情分两步:第一步,先搞出一种只属于日本且日本特色十足的文字;第二步,把这种文字发扬光大。

这确实是一个听起来和做起来都非常浩瀚庞大的工程,不过好在第一步已经有人给做了——当时的日本实际上是有原创文字的。

那就是平假名。

众所周知,日语由三个部分组成:汉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其中,汉字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文字,而直接从汉字偏旁得来的片假名,其实也可以算是中国字;唯独平假名,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日本人的原创文字,虽然这原创二字说得有些勉强。

平假名的起源仍是中国,是由汉字的草书形式演变而来的,每一个假名对应着一个日语的读音。最早叫“万叶假名”,和汉字极其相似,但后来被简化了很多,以至于看上去跟中国字脱离了关系,比如あ(读阿)这个假名,我要不告诉你的话,估计你三天三夜也未必能琢磨出来它的原型其实是草书的“安”。

而平假名的出现则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年前,现今存在历史最悠久的带有平假名的文物是一块在大阪出土的木简,据说是公元7世纪中期的产物,上面用万叶假名写着“春草之初年”。

和片假名一样,平假名的创造和演变都绝非一人之力,而是多年来众多日本学者共同心血的成果,因此尽管教科书上认为是真言宗开山老祖空海和尚发明了平假名,但实际上这跟吉备真备创造了片假名一样,只是一个谣言罢了。

虽然历史悠久形体优美,但数百年来,平假名却一直都不是日本的官方文字。在高层的正式场合,大家使用的都是汉字和片假名,平假名通常只出现在那些身居大内深闺的少女少妇为了抒发寂寞和恋情而写的和歌之中,故而也被叫做“女手”“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