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二章 最后的遣唐使(第4/7页)

这是扯淡。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伊尹在辅佐汤孙太甲时,初期因太甲荒淫无道,故而亲手将其放逐,若干年后见此君真心悔改,才又将其迎回,重新把他扶上了王座。

如果这也叫并无实权的话,那估计只有那种一跺脚就把地球嘎吱裂两半的人才能叫有实权了。

事实上作为文章博士,藤原佐世当然知道阿衡到底有无实权,而他之所以要颠倒黑白提出那个惊世骇俗的结论,纯属是想拍一回马屁——既然藤原基经有心再矜持一把可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由头,那就由自己来提供这个理论基础吧。

可他没想到的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藤原基经在听藤原佐世说完之后,第一个反应并非是暗自欢喜又能装一把矜持了,而是浑身毛发倒竖外加背脊阵阵发凉。

其实稍有历史常识的人还应该知道,所谓“位极人臣”这四个字背后的潜台词,实际上是“一手遮天”。

藤原基经是怎么做到太政大臣的我们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但即便是用膝盖也能琢磨明白,这家伙绝对不会是一盏省油的灯,其仕途过程一定满载了各种见不得人的黑历史。

但与此相对的,越是这种人,神经就越是敏感脆弱,只要稍稍听到一些或许会对自己不利的风声,就会防患于未然地大作起文章来。

更可悲的是,出身超级豪门藤原家的藤原基经,因为不需要像菅原道真那般靠考试来升官,所以对经史子集这种东西并无太深了解,所谓阿衡啊伊尹啊,也仅限于听过名字,至于详细的事迹,就全然不知了。

因此他把藤原佐世的话信以为真了,以为天皇要自己当关白实际上是想借升官之名,行收权之实。

藤原基经当时就怒了,撂下一句话:“既然天子如此不希望我掌权,那我就把这大权归还于他好了!”

一旁的藤原佐世瞬间就摸不着头脑了:这是怎么了?

次日,太政大臣藤原基经奏明宇多天皇,表示愿意接受关白一职,但与此同时,将不再处理任何政务。

于是天皇也傻了,这怎么就突然罢工了?

然后就让人去查,查了一圈发现原来是藤原佐世在搞鬼。

天皇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橘广相先拍案而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文化人一般最恨的,就是自己满腔热忱抖了半天书袋,自以为千古绝唱结果却被人歪曲成了垃圾,这在他们眼里堪比是杀父夺妻的侮辱。

所以橘广相要求和藤原佐世辩论,论题是伊尹阿衡到底是不是位高而无权。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纵然是藤原基经也明白过来,其实就是藤原佐世信口雌黄拍马屁,然后自己信以为真地小题大做。

可正因为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所以绝对不能让步认输,即便伊尹拥有能够流放国王的实权,但在这风口浪尖上,咬了牙也不能承认这事,因为一旦承认橘广相说的是对的而藤原佐世说的是错的,那么自己这一罢工行为该如何解释?太政大臣藤原基经由于权欲熏心外加不学无术而上当受骗并大耍无赖?

于是藤原太政也不甘示弱,公开表示辩论就辩论。

这么一来橘广相倒有点困惑了,赶忙又翻了翻各种史书,确信自己掌握着真理之后,便也挺起胸膛,一副你要战我便战的架势。

辩论会的具体形式是这样的:橘广相和藤原佐世作为当事人,只负责亮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参与辩论,详细的讨论交给九名以饱读经书而著称的博士,他们在一番论战后,将会各自投票选择自己所认为正确的观点,最后以票数多寡来决定胜负。

辩论的过程我们略去,直接说结果:9:0,藤原基经完胜。

这叫做强权战胜公理——博士也是人,大家都明白你把黑的说成白的没啥关系,但你要得罪了藤原基经那可是要遭殃的。

于是天皇只得被迫取消了先前发过的那道圣旨,接着再把橘广相给罢免。但与此同时,他也在日记里表达了自己万分不爽和屈辱的心情。

而藤原基经却并不肯到此为止,在橘左大弁被罢之后,他又进一步上奏天皇,要求将橘广相流放,以作为自己回来干活的交换条件。

这个实在忒过分了,因此天皇断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