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五章 第一次外交战:倭五王的对华政策(第6/11页)
当年日本的移民政策非常优惠,导致外国人的往来极为频繁,所以到后来不光有搞生产的技术人员前来定居,就连一些军事圈子里的情报人员,往往也会跑来卖情报。
在得知了刘宋压力山大之后,倭王济果断出了手。
而另一方面,建康的刘义隆却是进退两难有苦难言,答应吧,那等于是抛弃小弟朝鲜,很没面子;可要拒绝吧,那就很有可能造成与倭国翻脸,虽然倒是不怕他们跟北魏一样直接带兵来攻,但这帮倭国人显然会对朝鲜半岛动武,到时候真把朝鲜给打下来自己又救不了,岂不更加丢人?
况且这回倭国使者态度似乎也是一反从前地极为强硬,大有一副你不答应我就不走的架势,让刘义隆心中更加纠结。
前思后想了半天,他终于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着倭国王济(允恭天皇)都督倭、伽罗、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军事权;并加封安东大将军(注意大字)、倭国王,钦此。
此外,本次倭国使节团中,有二十三人被封将军号。
这无疑是日本外交史上的一次超级大胜利,也堪称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次小小的奇迹。
毕竟一个连文字都还不曾有的化外夷邦能用智慧而非蛮力从一个老大帝国那里虎口夺食,这着实是相当罕见的。
而宋文帝刘义隆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完全出于无奈的决定,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给之后一千多年里的整个东亚局势,都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再说那倭国使者,虽说是满载而归,可倒也不曾忘恩负义,心中依然挂念着老大哥。
大明四年(公元460年),倭王济遣使拜会宋孝武帝刘骏,当时刘义隆已经驾崩,刘骏是他的儿子。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倭使再来,不过这次并非拜码头,而是特地前来照会刘宋朝廷,说我家大王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现在世子继位,请皇帝陛下照前例,把先王的爵位官号转给新大王。
新大王的名字叫兴,日本人称安康天皇。
这是一个近乎例行公事的合理要求,所以刘骏没有多磨叽就下了一道内容为封倭王兴(安康天皇)为倭国王、加安东将军一职的诏书,同时还用相当客气的口吻鼓励了几句,诸如倭国国王虽远在海外,但却心系我刘宋,着实忠心难得云云。
宣完圣旨,便命令送客。
倭国使者还想说些什么,但刘骏已经起身离开了。
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对方想说什么,想要什么。
无非就是想让自己把先代倭王的那“都督倭、伽罗、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军事”权让现在的这位倭王兴给一并继承了呗。
那肯定是没可能的。
当年是因为北魏人打到六合没工夫跟你扯淡才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刘宋虽谈不上盛极一时可也是国泰民安,哪能再跟从前似的你要什么就给什么?
你们倭国纵然有一百个不满意也没辙,因为之前你们也说得明明白白,是想要先王的“爵位官号”,爵位是倭国王,官号是安东将军,这不都已经给你了吗?
当然,你若是一定要纠结那个“大”字,倒也无妨,反正,你倭国是别再想染指朝鲜半岛了。
倭国使者失望而归,之后便一直都没有来过。
这其中的理由多半是由于倭王很生气,可又不能和中国动粗,只能耍耍小孩脾气,不跟你玩了;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跟倭王兴本人有关。
这是一个不怎么会治国安邦的统治者,整日里游手好闲调戏良家妇女,虽然比不上商纣夏桀等传说中的极品暴君,可却也是个不干好事的主儿。
而且倭王兴本不是王太子出身,故而即便是当了大王,地位也并不牢靠。他还有个哥哥,叫木梨轻,乃倭王济的长子,两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只不过这个木梨轻是个不着四六的傻孩子,在情窦初开的青春期来临之时,偏偏犯了一回贱,跟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妹妹轻大娘公主搞到一块儿,两人不光同床共枕,还彼此之间互通情书。
但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到位,很快就让他们的亲爹倭王济给知道了,大王当然是相当愤怒,连手都抖了。
你好歹也是堂堂太子,整这么一出丢人现眼的把戏,那不是在找死么?就这样,木梨轻王子被气急败坏的倭王济免去了太子头衔,改由弟弟,也就是现在的倭王兴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