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一章 东汉初年,倭国使者初次到访(第5/6页)

这说的显然还是中国。

尽管官方之间的交流次数的确不多,但中日两地的民间交流,却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中断。

比方说当时在九州岛北部非常流行支石墓,这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由齐国那边给传过去的。

还有干栏式房屋,日本那里叫高床,这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南方的特产,早在河姆渡时期中国人就会盖这玩意儿了,传到日本的时代虽然不明,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在汉朝之前。

至于铁器的冶炼,那更是从中国进口过来的先进玩意儿,从各种出土的铁质文物来看,日本当时从炼铁炉的打造到炼铁的方法,无一不带有Made in China的烙印,可说是中国原装技术,日本组装生产。

不过要说从中国传往日本的各类东西中,对后世日本影响最大的,还不是铁器,而是稻种,就是你现在吃的那白花花的大米饭。

作为日本人数千年来饭桌上最重要的主食,稻米是在三四千年前从中国的长江下游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不过后来也有人认为起发点是在山东一带,同时也有考古学家证实,日本种植稻米的历史超过了六千年,但无论是从哪儿来还是来了多久,有一点却一直是铁板钉钉,不曾被推翻过,那就是日本的稻种确实由中国而来,毫无疑问。

不过,虽然这大米饭是自中国而来,但日本人显然要比中国人拥有更深的米饭情结。

在日本人看来,大米这玩意儿,是宝贝,是珍珠,甚至是舍利。这也难怪,那年头日本穷,基本没啥好东西吃,能够嗑上一顿大白米饭,那已经是很高级的享受了。

所以日本人异常珍惜米饭,小时候吃饭在碗里漏了米粒,这是任谁也难以避免的自然之事,要是在中国一般父母也就说两句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再让你吃了它,可在日本却不同,那里有一句从古流传代代通用的谚语:“浪费一粒米就要瞎一只眼。”

这句狠话时至今日都有老一辈的日本人在说。

而关于米饭的传说,在日本也不少见。

比方日本人自古便相信在每一俵大米中都住着七位神灵;再比方说大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日本全国通用的流通货币,而且相当过硬,在战国时代以及之后的江户时代,大米的产量乃是衡量一方诸侯强弱的重要标准。

今天日本人也依旧固守着要吃就吃自家所产的大米这一铁则,尽管物资匮乏,食物需要大量进口,可唯独大米的自给率却是百分之百。

总而言之,大米对于日本人而言非常重要,就算将其称为日本人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不为过。

话说回来,中国的存在,大大推进了日本的历史进程,也大大加速了日本的生产力。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至少对于帅升而言是这样的。如果全日本得到中国援助的只有他这一个部落,那该多好啊,这样一来他就能拿他的铁矛铁枪去戳人家的木棍石斧。

帅升的基本心态多半就是如此,所以他才会特地带团来到洛阳,向汉朝政府郑重声明一个倭国原则,主要是为了能够独占来自中华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文明物产。

当然,求人不能空手来,这个亘古不变的定理帅升也非常明白,所以他此次到访洛阳,还特地带了一份厚礼——“生口”一百六十名。

当时日本所处的时代在学术上被称作弥生时代,虽然在各方面依旧原始,但也总算渐渐有了一些文明的曙光,至少在社会阶级方面,因受中国方面的多年熏陶影响,已经有了相当鲜明的层次分化。

在每一个部落里,最大的那个叫大王;大王下面设有百官,人称大夫;普通的老百姓叫下户;比下户更为下贱的叫生口,也就是奴隶。

奴隶的待遇在世界各国应该都差不多,尽管是人类,但也仅仅只是生理上而已,只要主人愿意,可以随时打杀抑或是当成礼物送给别人。

帅升之所以要送中国生口,多半是因为那会儿的日本实在太穷,既然自称是倭国国王如果再送人三百条鱼干那实在是挺不合适的,干脆,送人吧。

不过你可千万别小看人,要知道那会儿的日本地少人寡,一个部落的人口了不起也就数千,能干活打仗的精壮汉子不过数百,能一下子给出生口一百六十人,而且还是健康活泼无病无灾的,那可是下了血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