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珠光宝气(第6/7页)
钿子,始于金,而盛于清。清代的钿子,以铁丝缠线制成骨架,将孔雀的羽毛粘上,上面再饰以各种纹饰。形状前高后低,与凤冠有些相似。其钿有凤钿、翟钿和各种花钿。按清代的冠制,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妃皆戴凤钿;嫔以下至辅国公妇女乡君均戴翟钿;民公侯伯夫人以下至七品命妇俱戴各种花钿。
钿子,也可以做成各种簪花。簪花上嵌以各种珍珠、各色宝石,并拼成各种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钿子,虽不比朝冠庄重,但由于饰物珍贵,反而显得华丽。如:镶珠翠青钿子、金镶二龙钿口、银镀金嵌珠双龙点翠条,其用质有金、有珠,有各色宝石,拼成各式图案。扁方是后妃簪头用的,有金质、玉质、翠质,有累丝,有镂空,有雕刻,有嵌宝;此外,还有各式簪子、结子、钿花、帽花、流苏、耳坠、手串、戒指、镯、佩、囊、背云、别针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接不暇。其做工,其用料都是既精细又考究的上上品。
后妃的头花还会有各种贵重金属如金银制品,金托做成各式,上嵌珍珠、宝石等。当然,也有宝石如祖母绿、翡翠、红宝石、青金石、珊瑚等各种质地的簪子、头花和扁方。
其实,清代后妃的头饰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发展。自西方侵略者入侵,欧风东渐,钻石越来越为后妃所青睐,相比之下,珠玉有些相形见绌了。《清宫词》中这样记录:
服饰宫妆总别裁,明珠约指制尤佳。
舶来钻石连城璧,贱却金梁耀月钗。
4.旗装的标配——花盆底鞋
满洲“天足”
高高的宫鞋,穿在脚上,既好看又显得高挑,后妃们很喜欢。
后妃们平日即使在休闲时,也爱穿高底的宫鞋。满洲女子不裹脚,因而是大脚,称为天足,因为在入关之前的满洲,男人在外征战,出生入死,女人在家里也要干东做西,甚至还要到地里去干农活,所以,不会像汉人女子那样裹出粽子一样的小脚,在家里养尊处优。这样一来,满洲的女子就不会像汉族女子那样饱受裹脚之苦。可是,入关以后,满洲女子看到汉女的三寸金莲,很羡慕,便效仿着也开始裹起了小脚。这种做法引起了清帝的恐慌,于是,乾隆皇帝下旨,严禁满洲女子裹脚,认为这样做会丢掉满洲简朴的传统。
清宫“高跟鞋”
宫鞋有花盆底和元宝底之分,其鞋跟也有高低之分。之所以将鞋跟做成那么高,是因为满洲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那里气候潮湿,女子们在劳作时,怕露水打湿了裤脚,便做成高跟鞋。跟为木胎,以白细布包成。跟部有时要装饰各种宝石,那要看主人的贫富程度了。鞋面则绣有各种图案,十分华丽。慈禧太后十分爱穿这种高底鞋,鞋上缀满粒大而莹润的珍珠。她死后,穿进棺材的是一双元宝底鞋,约合现在的38码鞋子。这种宫鞋也只有皇宫后妃或贵族妇女可以穿用,试想,那些辛勤劳作的妇女,穿上这种高高的宫鞋,行动都不方便,怎么能干活呢?
可是,咸丰帝在世时,为杜绝奢华之风,曾于咸丰四年二月十四日,颁下特旨,规定:“鞋底只准一寸厚,若有一寸五分者即应惩办,虽年节穿朝服、蟒袍时,亦只准一寸厚。”其实,这种规定,并未很好的执行,尤其是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专权,她本人就爱穿厚底鞋。从此之后,再无人约束了。
5.汉服之美
说到满洲人的旗装,可分为男装和女装。关于男装,一般解释为紧身箭袖,满洲人还称为女真人的时候,就是这样。主要是打仗和生产生活便利,才得以施行。
其实,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有人主张满洲人也效仿汉人一样,穿宽衣大袖的汉服。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当时就坚决予以驳斥,认为一旦穿用汉服,有敌人突然来袭击,就会因为行动不便而束手就擒。入关后,康熙和乾隆也反复强调语言、骑射和服饰不能丢弃,把它作为一种永世不变的国策。直到清朝灭亡的几百年间,再也没有人敢提易服的事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变数,清帝极力坚持的事情,却在宫中给率先破坏了。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发现了好多清宫汉装像。主要有雍正十二妃汉装像、乾隆帝后汉装像等,乾隆帝也有汉装像传世。喜着汉服的风气愈演愈烈,竟无法控制,于是,咸丰三年,谕:“应选女子禁止时俗服饰,衣袖不得过六寸。”指的是那些选秀的女子在入宫选看时,不可穿用汉族服饰。但事实上根本控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