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总督“三只鸟”[1](第6/8页)

像雍正帝一样,李卫也利用密探揭发盗贼并取得巨大成功。他采取以恶制恶的做法,让过去是盗贼大头目而如今已金盆洗手的海大如成为他的手下。发誓洗心革面的海大如对盗贼的内外消息都了如指掌,带来了很多穷凶极恶的罪犯的线索。从李卫那里得知此事的雍正帝拍着膝盖开心地说:

[若见不及斯,即不命以督捕之任矣。]

李卫当然不会单单靠着消灭盗贼度日,作为广大中国经济产业中心的江苏、浙江的政务分外繁忙,他即使由于过度劳碌而吐血,也不停止工作,精勤如此。

雍正十年,李卫被任命为直隶总督,移往与北京相当近的保定。在李卫即将离开浙江之时,沿海发生了大海啸。大概是因为此前有优秀的地方官坐镇,曾经狂暴的海神也不得不忍耐至此吧!雍正帝之后在训诫留在浙江省的官吏时如是说。李卫所赴任的直隶省在那之后连年丰收,尤其是在皇帝驾崩的雍正十三年获得了大丰收。

雍正年间,在这三位有名的总督中,因为鄂尔泰是满洲出身,皇帝对他格外信任。不论什么事情,雍正帝都可以放心地毫不隐瞒地对鄂尔泰说出。雍正帝在尚居藩邸之时就已得知鄂尔泰的为人,那是因为他派人到担任内务府官的鄂尔泰那里去拜托某事,却被鄂尔泰断然拒绝:

[皇子宜毓德春华,不宜交结外臣。]

被如此回复的雍正帝反而觉得这个人值得欣赏,因而在即位之后,提拔他担任云南、贵州二省的总督。当时,因为在这个地方的山里发生了苗族的叛乱,雍正帝为了处理这次叛乱,特意派遣鄂尔泰前往,但因位于两省之南的广西省也有苗族,而且也没有被妥善治理,于是后来又加入广西省,任命他为三省总督。

在最遥远、最偏僻的地方,鄂尔泰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是因为他是满洲出身,雍正帝带着牵制汉人政治家的意思,动辄把“学学鄂尔泰”挂在嘴上。在政治策略上,满族人之间确实可以无需理由地互相理解。在给鄂尔泰的回信中,可以看到皇帝有如此语言:

朕实落泪览之。卿真良臣也。[孰能居此心,孰肯言此语,即此一语,卿九祖逍遥极乐矣。]

[朕实含泪观之。卿实可谓朕之知己。卿若见不透、信不及,亦不能如此行,亦不敢如此行也。]

卿之信[字字出于至诚,句句朕皆动容览阅。]

默祝上苍厚土、圣祖神明,令我鄂尔泰多福多寿多男子,平安如意耳。

雍正帝写给鄂尔泰的回信与其他完全不同。雍正帝很少对其他臣子使用像“落泪”等显示出他柔软一面的文字,但是在给鄂尔泰的回信中再三提及。

鄂尔泰作为地方官的功绩是前述的平定苗疆。长江以南的山间自古以来居住着苗族,他们是与暹罗人和缅甸人相近的民族,随着汉人开发平原的进程,他们逐渐被驱逐到大山深处,清代初期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境内的山间居住。他们以一种独特的氏族性的团结,在族长的统帅下形成大小部落。这些族长被清朝赋予与地方官相同的待遇,被授予官位,但采用世袭制,不由清朝政府选任,被称为土司。随着中国国内的人口增加,汉人闯入土司所辖土地后,两者之间便经常发生种种摩擦。汉人进入土司管辖的地区耕作,苗族人本以为只是出现了抢夺他们土地的人,但其实还有罪犯逃窜进入他们的部落以逃避官府之眼,有时也有汉人的人贩子借宿在苗族部落,带走买到的子女,转卖到陌生的地方,苗族中也有人协助汉人做这样的恶事。苗族有毒箭,也使用买来的枪械,大部落的酋长甚至拥有大炮,因此犯人若是逃入这个部落便很难被追缉。从苗族这方来讲,每当土司继承官位之时,转呈申请的汉族官吏往往借机索取贿赂,土司不花费大笔金钱就得不到许可。为了泄愤,他们或者接纳汉人的亡命之徒,或者被亡命之徒教唆做出抢掠汉人地界或拐骗人口的事情。这一问题总有一日必须得到彻底解决,这将意味着苗族的土地最终汉化。

苗族的土地即“苗疆”的汉化在前代已经开始进行,被称为“改土归流”,是改土司归由中央政府选任的官吏即流官管辖的意思。改土归流既有由苗族方面主动提出请愿的情况,也有中央政府进行武力讨伐最终实现的情况。鄂尔泰对三省的苗族进行武力讨伐,施行改土归流。由此,大致相当于贵州省的面积的、到那时为止半独立的土地完全被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鄂尔泰调离之后,苗族蜂拥而起反抗官吏统治,动乱一直持续到乾隆初年。由于鄂尔泰的努力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叛乱很快就被镇压,苗族也逐渐汉化了。直到现在在华南地区,拥有苗族姓氏的人仍很多,如岑、龙等,其中出了许多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