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懊恼的老皇帝(第5/6页)

数年之间,隐忍实难,惟朕乃能之。并非从今往后不可再忍,倘若朕躬有不测之事,如何向祖宗交代。若因爱子心切而毁坏累代声誉见责,朕亦无言以对。

帝王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被伤害的康熙帝心中的愤懑之情不可言状,他郁郁不乐——他是战无不胜的帝王,但在家庭生活中一败涂地。不止皇太子一人不守道义,所有皇子都是疏远父亲、违背父命的不孝子。

先前被皇帝训斥为何不规劝皇太子的朝臣们这次争先恐后地进言,希望天子慎重考虑和反思,并提出为废太子承担全责,为其将来作保。皇帝愈发激动了:

朕最初废太子之时,心中懊恼难忍,因朕深信皇太子本身并无罪愆,是献媚者之过。但正是此番,朕明白皇太子罪不可赦。惩处不孝之人理所当然,朕心中释然。今后勿再提一切关于皇太子之事。

康熙帝嘴上说得极好,却无法遮蔽心中的苦闷。因再次受到精神上的打击,皇帝的身体日渐衰弱下去。六十岁以后的康熙帝不知为何总是病怏怏的,大部分日子都闷在房间里。那个壮年之时可以独自拉开需要五人合力才能拉开的大弓,射出的箭是普通箭的两倍之长且能百发百中、威风凛凛、英勇善战的天子,晚年竟如此衰弱不堪。

康熙帝虽然对皇子和大臣们严肃地宣布不许再提有关皇太子的一个字,但实际上其心中一日也不曾忘记皇太子。康熙五十七年,皇帝无缘无故召入礼部官员,命令其查阅有关皇太子的仪式。为此朝廷上下立即紧张活跃起来。有些人自以为是,认定天子有再次立太子的打算。翰林院检讨朱天保,生怕别人赶在自己前面,紧急奏请求再次将废太子册立为皇太子。

康熙帝勃然大怒,传来朱天保:

尔言近期废太子慎之又慎,再启天性之美德,尔何从而知?

朱天保遭到尖锐的质问,一时语塞。因为谁都不允许接近被圈禁的废太子。

此皆臣父朱都纳同婿戴保商议缮本,令臣来奏。

朱天保在被追问之下,竟然出乎意料地全盘招供。康熙帝愈发生气了。

此人不惟不忠,还是不可饶恕的不孝子!

康熙帝立即将其父朱都纳召入宫中。朱都纳一再请罪:

非在臣一身。应将臣凌迟处死。求将臣独子朱天保宽免。

康熙帝冷冷地嘲笑他:

在紧要关头供出父亲之罪,让如此不孝子活着干什么!想受凌迟之刑的话,朕准了,令尔看杀尔子之后,始将尔凌迟。

康熙帝被触及旧伤,突然变得残酷、宛如他人。朱天保和他的姐夫戴保被拖到刑场斩首。年迈的朱都纳被强制命令到刑场去观刑,但由于年老而免于死刑。

此时,国境附近战云密布。占据蒙古西北部的准噶尔部的猛将敦多布翻越山岭,穿越沙漠,驰骋于无垠旷野,长驱直入西藏。中国西部国境一带一时受到威胁。于是,康熙帝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率大军前往征讨。十四阿哥正当三十一岁,血气方刚。康熙帝认为十四阿哥的相貌风度最像自己,因而对其钟爱尤甚,人们纷纷传言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可能是立他为皇太子的前奏。如果大将军取得煌煌战功而归的话,作为奖赏,将其擢拔为皇太子的概率极高。更何况当时后宫无主,嫔妃们和皇子们一样处于势力对抗、群雄割据的状态,其中十四阿哥的母亲是个不容小觑、手腕出众的角色,为众人所惧怕。

出征的翌年,十四阿哥在青海地区大破敌军将领敦多布,进而进军平定西藏一带。他虽没有亲自上前线杀敌,但作为总指挥官坐镇军中,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享有获得一大半功勋的权利。可惜,康熙帝未能等到十四阿哥凯旋的那一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平时已经不甚康健的他身体状况突然恶化,在北京的皇子们被召集到了临终的父皇的枕边。十四阿哥的同母兄长四阿哥那时恰好代父举行祭天大典,在南郊进行斋戒,他收到紧急报告后疾驰奔归。集结到皇帝身边的有三阿哥、四阿哥、七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十三阿哥兄弟八人,此外,还有大臣隆科多。

皇子们各怀心思,紧张地守在临终的父亲的床边。这时,大臣隆科多被召到康熙帝身边,康熙帝让他传达了指定继承人的旨意。结果出人意料,是四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