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雪人(第4/12页)

掘壕固守的奥地利步兵击毙来犯俄军
俄军在喀尔巴阡山脉的进攻,和先前奥军在加利西亚的进攻一样不智。照片中的场景是一九一四年十二月掘壕固守的奥地利步兵击毙来犯俄军。
照片来源: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Wien
为把俄军赶出喀尔巴阡山脉,在加利西亚重建一稳固据点,一月二十三日康拉德反攻,命令三个集团军进攻。其中一集团军,博罗耶维奇的第三集团军,要拿下西喀尔巴阡山脉的诸山口;林辛根的南集团军要拿下中段诸山口,而更东边卡尔·冯·弗朗译-巴尔丁将军的暂编兵团,则要攻破布科维纳以攻打俄军侧翼(此暂编团将于不久后改名第七集团军)。一如法尔肯海因所预料,在这个冰封的荒野里,别想取得重大战果,就连一向爱替自己辩白的奥地利参谋,都判定这场指向普热梅希尔的反攻(由康拉德坐在其位于泰申的舒服司令部指挥的行动),乃是“残忍的愚行”。没有弗朗茨·斐迪南把他差来遣去,康拉德终于开始展现他华伦斯坦(译按:Wallenstein,三十年战争时神圣罗马帝国大权独揽的名将)的作风。一九一五年初期,博尔弗拉斯愤愤抱怨道,“我们正受总司令部摆布”。[16]
普热梅希尔离第二次被围已有一段时日,大概在三月中旬时城中补给品就会耗尽,博罗耶维奇于是猛攻俄军壕沟。博罗耶维奇已在元旦那天让俄军夺走乌兹索克山口和该处一千六百米长的铁路隧道,这时则在夺回该山口的战斗中损失一半兵力(一月二十三日夺回)。一月二十六日,南集团军进攻,但那天只前进了一个足球场的距离,接下来每天都如此。诚如某德国军官所说,“汉尼拔的确最终越过阿尔卑斯山,但那里没有罗马人等着。而我们不只得越过高山,还得同时赶走俄国人”。[17]
整个行动有其缺陷,德奥两国集结仅仅十七万五千人和一千门火炮,对掘壕固守的俄军阵地展开一连串自杀式强攻。[18]奥匈帝国第十九师的军官想借由赋予士兵“保卫匈牙利”的重任来唤起士兵杀敌之心,但该师大部分士兵对匈牙利存亡的关心更低于对奥地利存亡的关心。他们往山上攻,在及膝深的积雪里跌跌撞撞前进,每日攻打位于厄科尔梅佐(Ökörmezö)之高地上的俄国步兵、炮兵。他们接连夺下拥有上戈耳戈(Hohe Gorgon)、扎沃姆(Zalom)之类奇怪名字的战术要地,但最终还是遭击退。他们于五天后重启攻势,进攻他们曾强攻过、拿下、上个星期得而复失,由俄军控制的那些九百米高的高地。几天前雪已及膝深,这时则及腰深。连级部队打到只剩几人。奥地利第六皇家步兵营,除夕时有一千零六十九人,到了一月底只剩百人。就连精锐的皇家步兵,都无法长久承受这杀戮、雪、冰、风、死亡的折磨。撑不住而垮掉的军官多得惊人,遣送回家时,遣送单位只给出如下解释:“累垮。”[19]
由新兵与后备军人组成的行军连,前来为遭受重创的奥匈帝国军队补充新血,一脸惊骇地望着战场和他们仍在硬攻防守严密之山头的死板军官。经过二月中三天的恶战,南集团军拿下卡利诺夫采(Kalinowce),但第四天即遭俄军反攻夺回。想趁黑夜进攻,成效一样差;走过雪、冰、结冻的山中小湖时,部队发出太大声响。奥地利第五师某营报告,“往俄军铁丝网走去时,冰裂的声响暴露我们的行踪”,“我们走近时,敌人照亮我们,从三方攻击”,造成五十一人死伤,七十四人“失踪”。师部担心有损本部名声,向军部保证那些失踪者已光荣战死,但他们很可能只是又冷又累,于是躲在俄军的铁丝网后,枪炮声平息时即投降。[20]有位俄国军官于一月二十一日写给母亲的家书中说,“这场战争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乃是我们渐渐不恨敌人……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有同样的遭遇;我们都是被迫去做最违反人性的事:杀害同类”。[21]
约瑟夫·冯·施蒂尔克将军,奥地利派驻西部战线的军事联络官,二月来到泰申拜访奥匈军总司令部,震惊于他所受到的接待。康拉德以拉长的语调说:“那么,我们的内敌,德国人,情况怎么样?那位喜剧演员,德皇,最近怎么想?”然后康拉德对施蒂尔克长篇大论,谈附属于奥匈军总司令部的德国军官的罪过:他们“四处查看”,干涉他的事,侦察他的动态,在报上谴责他,散播恶意的谣言,拿一张官僚大网套住他,使他做起事碍手碍脚。施蒂尔克告退时,怀疑康拉德精神是否出了问题,写道:“他仇视德国人,紧张,太激动,疑神疑鬼。”他也是个十足的伪君子,呈报博尔弗拉斯道,他搞不懂法尔肯海因与鲁登道夫为何斗得这么凶:“我个人认为,在像现在这么严峻的时刻,所有个人野心都该摆到一旁。”[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