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死于德里纳河边(第5/8页)

数千名奥地利人出于程度不一的自愿心态向塞尔维亚人投降,为塞尔维亚参谋部提供了很有用的情报,但自愿被俘的塞尔维亚人很少。“塞尔维亚人不像大块头孩子气的俄国人那样举手投降。他们只要撑得住就继续打下去,”有位战地记者如此写道。[32]那些真的投降的塞尔维亚人,一身邋遢样,武器、装备很差,有些人只受过四天的军事训练。[33]但他们不轻易投降,渴求情报的奥地利将领开始祭出重赏,鼓励生俘塞尔维亚人:抓到一名入伍兵赏两百克朗,一名军官一千克朗。[34]如此重赏有其必要,因为有一个因素使塞尔维亚人不愿投降:奥地利人处决了他们所抓到的许多塞尔维亚人,因为他们没穿军服。塞尔维亚人不穿军服并非意在欺敌,诚如九月中旬普特尼克发给尼什陆军部那份绝望的电报所表明的:“我们的士兵有很大比例光着脚打仗,只穿衬衣和衬衫,没有军阶识别符号;敌人把他们当叛乱分子射杀。我们急需军服和二十万双鞋。”[35]

外国报纸得悉奥地利在此地、在加利西亚依旧失利的消息,预言这个君主国不久就会垮掉。在这个二元帝国内,许多人把这一不祥的预言归咎于沙皇的宣传机器,而非战场上的实际情势,而其实战场上的情势就是最可怕的宣传。人在布达佩斯的蒂萨,九月十五日打电话给人在维也纳的贝希托尔德,要求他澄清此事:“你得纠正外国报纸上俄国人的不实之言,指出我们一直独力对抗俄国主力,甚至让他们吃了几场大败仗;指出在德里纳河边,我们的部队正攻入塞尔维亚心脏地带且取得战果。”[36]

仍困在德里纳河边的士兵,若听到这说法,应会说是闻所未闻。在前线,奥匈帝国将领费了好一番工夫,才得以将命令下达,乃至取得必要的装备。将领要人将飘着黑黄三角旗的参谋车驶过德里纳河和萨瓦河,以加速前线部队间命令的传达。没人考虑到奥匈帝国哨兵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毕竟只有少数哨兵见过乃至听过汽车。汽车驶近时,吓坏了的乡巴佬对其开火。即使是看到汽车时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的奥地利兵,也对其开火,因为相信一则传言:法国银行家派汽车满载现金前来支持塞尔维亚人打仗。“不准再对军车开火,”克劳斯的军需长发火道,“由于汽车引擎声轰轰响,你要驾驶员停车时,但驾驶员听不到你说的。”他还下令不得再传“有汽车载钱从法国来的传言”。哨兵辱骂汽车驾驶员,在他们的机密公文袋里翻找传说中的现金。[37]补给问题使通信更为不易。前来替补伤亡士兵的奥匈帝国行军营,什么东西都得自行觅得,包括背包和步枪。病号和伤兵的装备遭取走,以让新来者有衣穿,有武器用,就连受轻伤者都立即被卸除武器和军服。维也纳的陆军部长下令各前线的指挥官“卸除所有死伤者的武器和衣物,连衬衣都不放过”[38]。奥军奉命“开辟‘强击巷’穿过塞尔维亚铁丝网,在两侧翼用沙包稳固靠火力打出的缺口”,借此改善步兵强攻效果,但全军缺铲子、沙包、镐、剪铁丝器,诚如奥斯玛·帕内什(Othmar Panesch)将军所说,这“不是因为它们已给用坏,而是因为士兵不想带着走而把它们丢掉!”[39]

遭奥地利人俘虏的塞尔维亚人

塞尔维亚人很少投降;真的投降者,例如照片中这些人,一身邋遢样,武器、装备很差,有些人只受过四天的军事训练。

照片来源:Heeresgeschichtliches Museum,Wien

九月底时,奥军第二次入侵塞尔维亚的行动,在亚哥德纳周边数座约三百六十米高的小山上陷入停滞。第一、第六山地旅于九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日一再进攻亚哥德纳诸高地。大雨和浓雾遮蔽视线,整个人陷入烂泥巴里,他们在陡峭、覆有林木的山坡上跌跌撞撞往上攻,以密集编队的纵队攻入塞尔维亚人的火力网,结果被打得溃不成军,光是第一山地旅就死三百七十二人、伤一千四百四十五人、失踪七百一十二人。第六团的数个克罗地亚营日夜奋战,该团军官忆起敌军军官用同样的语言向身怀致命武器但相对抗的两群人下达类似的命令,使他们难以指挥部队作战。第一营战死三分之二兵力,约八百人,埋了一千三百具塞尔维亚人尸体。一如在加利西亚的俄罗斯人,塞尔维亚人实行纵深防御,构筑前后数道平行的壕沟,使奥军几乎不可能突破。[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