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死于德里纳河边(第4/8页)
作战用的金属供应吃紧,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呼吁人民尽可能献出金属:火炉用具、垃圾桶、球形门把、烛架、皮带扣、教堂钟、刀具。“我们的军队需要金属,”他如此恳请。的确如此;这时奥军下令只有“出现明显目标”且每个炮兵连长都同意那目标“真实且适当”时才能开炮,严禁所有炮集体开火。[24]在这样的火力支持下,奥地利步兵团到处遭打散。来自亚哥德纳(Jagodna)南边第四山地旅的报告,证实奥军炮兵开炮是如何地节俭:“九月十四日整日遭敌火力攻击,我们一再请求位于覆林高地上的炮兵开火,却被告知没有‘适合的目标’。然后我们请第五山地旅用其火炮猛轰该高地,该部也回以‘未出现合适目标’。”[25]上级既命令士兵节省弹药,却又警告他们,“凡是在这里未立即用掉的东西,都会被送去给俄罗斯战场的友军”,典型的“好兵帅克”吊诡。[26]
第六集团军第一师辖下某个奥地利地方防卫军部队,九月八日夜遭敌人打垮。当时,塞尔维亚人在漆黑中靠近,用德语喊道,“奥地利地方防卫军,不要开枪,我们是第八十四团”,然后冲过来,开火。隔天,塞尔维亚人重创该师,歼灭该师的小规模战斗编队,然后击倒冲上来的每个预备编队。有位团长是克罗地亚人,用克罗地亚语短暂重整溃散的队伍,督促道Dalmatineidojte se!但出现在他后面的德意志人旅长,用德语声嘶力竭大叫“奥地利地方防卫军的兄弟,守住防线!援军就要来!”之后,队伍又溃散。已照着他们的克罗地亚人上校行事的士兵,跑离他们的德意志人将军,开始一拨拨往后面跑;每有军官挡在前面要他们调头,他们就绕过去继续跑。[27]
波蒂奥雷克试图重现八月的局势,以萨瓦河边的克劳斯“综合军”扮演那时第二集团军的角色,第五、第六集团军则强渡德里纳河与克劳斯部会合。但扮演打击角色者只有塞尔维亚人,奥军只有挨打的份。塞尔维亚人让第五集团军部分兵力于九月十三日在列斯尼察过河,然后以旋风般袭去的炮弹、子弹予以消灭。第五集团军余部从左岸眼睁睁看着自家弟兄遭杀戮。[28]由于在德里纳河边无处可去,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上校带着他的龙骑兵团到米特罗维察(Mitrovica),下马,渡过萨瓦河。龙骑兵在对岸等自己的马过来,就是苦等不到。由于船不够将人和马都运到对岸,这位亲王和龙骑兵只得打消作战念头。“我们所有人平时都未受过下马作战的训练,也没有充足的装备来执行此任务;我们的卡宾枪只有约五十发子弹可用,没有铲子可用来挖壕沟,而且我们穿戴像野花一样耀眼的红长裤、红帽,还有使我们寸步难行的高统马靴和马刺。”[29]事实表明,为阅兵而打造的骑兵打不了仗。
重启攻势的头几天,奥地利士兵就表现得非常冷漠。有位上尉参谋巡视第五十三、第九十六团的壕沟,发现壕沟污秽、未有改善,以及弃置的装备(背包、外套、弹带、步枪乃至未爆炸炮弹)散落一地。士兵闷闷不乐坐在土里,不理会说话不清不楚的军官。那些军官讲得流利的德语或匈牙利语,但奥匈君主国的其他十种语言都不在行。这位上尉注意到壕沟和壕沟的土护墙全因炮击而塌掉,但没人费心将其修复。他叫军事警察前来驱使士兵干活:“宪兵露出对我的命令既不懂也没兴趣的神情。”[30]
九月时的补给,一如八月时稀缺,塞尔维亚人派两或三人一组摸黑混进奥地利补给线,丢手榴弹使补给人员窜逃,从而使奥军的补给更为不足。没有定期的粮食补给,士兵掠夺民粮,招来将领更多斥责:“从今以后,凡掠夺者一律由行刑队当场枪毙。”奥地利将领苦苦思索这场战役的吊诡之处;他们的兵会劫掠塞尔维亚民家,然后立即将这些一无所有的人家聚拢于一地,基于“人道”理由将他们护送到遥远后方。“不得再护送老人离开战区!”克劳斯将军于九月十九日告诫道,“太多兵这么做,削弱前线战斗力。”
克劳斯也注意到自残情况大增,奥匈帝国士兵朝自己左手开枪,以便成为伤兵,送离战场。在他防区的某个野战医院里,一天内就有十八个人报病号,个个左手都有枪伤。“每个人都说:‘我夜里在壕沟干活时,不小心被同袍射伤’。”克劳斯认为这些说法“不可信”,命令凡是手伤都要立即接受医生检查。凡是自残者一律吊死,以儆效尤。[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