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格格不入之人(第9/17页)
第二集团军已排定于八月十八日移往加利西亚,于是康拉德只同意暂时借调卡尔·特尔斯蒂扬斯基(Karl Tersztyánszky)的第四军,希望这会有助于击退萨瓦河边的塞尔维亚人,消除德里纳河边第五军所受的压迫。特尔斯蒂扬斯基决意于八月十九日进攻塞尔维亚第二集团军在沙巴茨的兵力。他计划以旗下两个师夺取有一万四千人和重要火车站、河船码头的沙巴茨,然后循着三条平行的公路往南挺进。这一南进行动至关紧要,如果失败,普特尼克将能放心大胆将其全部兵力转向法兰克的第五集团军,将其团团包围。但情况看来不妙:奥地利军方对塞尔维亚军的动向掌握甚少,除了“将沙巴茨桥头堡往南推”,别无明确计划。[57]司令部认为沙巴茨周边的地形类似意大利,有高大玉米田、围栏、树篱、浓密小树林,使他们无法总揽全局,易遭偷袭。
奥地利人轻松拿下沙巴茨,但在往南的公路上推进极为不顺。第九十二团某奥地利下士忆起在湿热的夏季从沙巴茨出征的情形:“玉米长得很高,能把骑在马上的人都完全隐没;事事都变得不顺;我们觉得已有几天没睡;口渴至极;脸上汗流如柱;我们用泥污的手擦汗,然后舔手,以补充水分。”第九十二团编成纵队行军,纵队宽,道路狭小,两侧的士兵不得不走在田里;他们得穿过林立的玉米秆、葡萄藤、土块、波浪般的小麦、南瓜田,自行开路;会有一排又一排的士兵被障碍物绊倒,一趟行军后有一半的人脚底起水泡。各报告主要谈到热、渴、累,以及几乎每一页都出现的“无情的太阳”。[58]
奥地利一旦受到藏身于玉米田和树林里的塞尔维亚部队骚扰,就用他们一贯的作风猛开枪还击,很快就把子弹打光。塞尔维亚人精于挑起混乱,“他们把帽子、背包放在地上引我们开火,然后迅速转移到新阵地,”有位奥匈帝国军官苦恼报告道。塞尔维亚人把玉米当第五元素来用,排成宽正面的横向战斗队形隐身于玉米田中,又快又准地朝群集的奥地利部队开火。以匈牙利兵为主体的第三十一师,朝背包、帽子等欺敌东西打完子弹之后,步履蹒跚地朝叶夫雷莫瓦茨(Jevremovac)走去,只剩刺刀可防身;然后遭自己炮兵攻击侧翼。遭友军炮火猛轰时,他们也受到塞尔维亚步兵攻击,但未还击,因为子弹已用完,且因为塞尔维亚人离他们侧翼那么近,他们以为是友军。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组成的一支奥地利团,裂解为惊恐的两股,全部沿着公路北逃沙巴茨。约瑟夫大公所辖师的其他部队跟着北窜,敌军、友军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开,他们惊慌失措地往部队后方跑,使这个师如同缴械。第三波斯尼亚团欲将塞尔维亚人赶出俯临他们所要行经之道路的树林时,先是主帅遭击毙,然后全团遭歼灭。上校团长、其副官、一名营长丧命于一阵榴霰弹的攻击,然后两名连长、十五名中尉、三百三十二名士兵也丧命。[59]
有个奥地利连被困住,子弹打光;军官也全丧命,于是幸存的士官高呼预备队上前。预备队是支新兵连,以横向小规模战斗队形俯卧于他们后面。但预备队不肯上前。“我们气呼呼向他们高喊‘胆小鬼,过来!’”有位幸存士官忆道,“但他们连把脸抬离地面都不愿意。”先头连撤退,走过后面这些趴在地上吓得半死的人身旁时,赫然发现他们不是吓得半死,而是已经死掉,已在以整齐一列队形前进时被一挺塞尔维亚机枪全部撂倒。[60]
有位少校参谋奉约瑟夫大公之命前去沙巴茨查明奥匈帝国第三十一师溃退的原因,发现“匈牙利第四十四团部分士兵在教堂广场上累到瘫,这个团已形同在慌乱中瓦解”。他们失去三十名军官,四百八十七人受伤,还有数目不详的死者;军医估计这些死伤有四分之三是自己人所致——后卫部队在慌乱中误朝前方部队开枪。高声下达的命令、号角信号、旗帜挥舞,都未能遏止溃退,逃进沙巴茨的匈牙利人喊“塞尔维亚人要来了!”其实还没有。那天晚上,普特尼克将军从法国参谋部处得知,奥匈第二集团军确定要开赴加利西亚。法国人建议,“现在进攻,他们的部队大部分要离开”。法国人在马恩河边遭德军重击,急欲解除这一压力,于是向塞尔维亚人保证,只要塞尔维亚愿意进攻,他们会免费提供炮弹。[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