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孙权的军事神话(第2/3页)

这时已经到了11月,是深冬季节,江面上刮起了大风,被打败的吴军乘船渡江,但由于风太大,战船的缆绳多被吹断,失去依靠的船在江面上乱漂,有的刮到岸边被魏军捕获,有的被刮翻沉没。吴军纷纷落水,一些没有被吹翻的大船成为众人求生的希望,在水中挣扎的人拼命呼号,一些人想办法想攀上大船,船上的人担心船被弄翻,于是用戈矛击打水里的人,不让他们上来,只有将军吾粲和黄渊下令让水里的人上自己的船上来。有人劝吾粲人太多船容易沉没,吾粲说:“船沉了大不了一块死,他们已走投无路,怎么能弃之不管?”

吕范指挥余部撤往江南的徐陵,曹休命臧霸准备500条快船,载上万名敢死队员,强行渡江,围攻徐陵。吕范指挥全琮、徐盛等部守卫徐陵,烧毁魏军的攻城车,把魏军打退,在追击中全琮将魏将卢尹枭首,魏军才退到江北。

有史书记载,此战魏军斩敌4万,俘获各类船只1万艘,这有些夸张,因为吕范能指挥的全部人马大概也只有这个数,4万人要么加上了为吴军担任后勤供应的百姓,要么是魏军夸大战功。不过吴军损失惨重是事实,孙权的四弟孙匡此时是一名定武中郎将,也参加了洞口之战,战斗中他违抗吕范的命令让人放火,不慎烧了柴草,致使吴军军需匮乏,吕范命人将孙匡羁押,送回吴郡。孙权听说后很生气,不准备让孙匡及其族人再姓孙,给他改姓丁,并终身禁锢。

洞口这一路魏军大胜,不过面对天堑长江他们也不敢轻易逾越,只是进一步肃清了江北的吴军。

再说中间的濡须口这一路。

曹仁率数万人马来攻濡须口,他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扬言要进攻濡须口以东的要地羡溪,吴军总指挥朱桓不知有诈,分兵去救。

这时朱桓突然接到情报,说曹仁亲率魏军主力出现在濡须口附近,距此不过70里。朱桓赶紧派人去追增援羡溪的部队,但已来不及了,朱桓手下此时仅有5000人,大家非常害怕。朱桓是吴郡人,但跟祖籍丹阳郡的朱治、朱然并非一族,他的功绩虽然没有朱然突出,但在将星云集的孙吴孙权能让他独当一面,说明他是有两下子的。

危急关头,朱桓给大家鼓气:“两军交锋,胜负在将,不在人马多寡。魏军远道而来,千里跋涉,士卒疲惫,曹仁也算不上什么名将。我们占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这是百战百胜的局面,即使曹丕亲自来尚不足惧,何况曹仁?”朱桓下令偃旗息鼓,示弱于敌,诱使曹仁主动出击。

曹仁命其子曹泰进攻濡须城,命将军常雕率诸葛虔、王双乘油船攻击长江上一个叫中洲的小岛,自己率一万多人驻扎在濡须口以西的橐皋,做曹泰总后援。中洲是吴军的基地,吴军将士的家眷都在这个小岛上,曹仁下令向这里发起进攻,认为吴军必救,可以分散吴军的力量,更为顺利地夺下濡须城。

朱桓派一部分人去保卫中洲,自己坐镇濡须城,他率部烧毁了曹泰的军营,曹泰退军。中洲保卫战也进展得很顺利,常雕被枭首,王双被俘获,魏军被消灭1000多人,朱桓派人把王双送往武昌。

这一路曹军大败,吴军大胜。

最后说西边南郡的这一路。

这一路打的时间最长,吴军负责守南郡郡治江陵的是孙权少年时代的同学朱然,曹真率夏侯尚、张郃等部依仗人多,扎起多处营垒对江陵实施围城。

孙权派孙盛率万人在一处江洲上立围坞,作为朱然的外援,但张郃随后来攻,孙盛不敌,退走,江洲被魏军占领,江陵城与外界隔绝。孙权又分别派潘璋、杨粲等率部增援,但魏军实在强大,围不能解。此时,江陵城内情况十分严峻,由于缺少吃的,不少士卒出现身体浮肿,一下子减员了5000人。曹真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把攻城的方法都使上,势将江陵攻破。江陵若丢失,孙吴的西线江防将不存在,夷陵、秭归等地不攻自破,江陵以下的公安、陆口等也暴露在敌人的刀锋之下。

对孙权来说,如果那样的话,荆州的局势将恢复到赤壁之战前的状况。孙权已把大本营由建业迁至武昌,江陵如易手,还得灰头土脸地迁回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