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6/12页)

鲍尔斯认为,联合会不能因为它的契约终止日比较早就可以为其他工会来设定标准,他想要所有工会的契约都在同一天终止,也就是说都在联合会的10月31日终止日终止,这样行业工会就能在圣诞节前的广告高峰期之前对付报社老板,因为老板在这个时间最怕罢工。鲍尔斯的工会,是一个多世纪以前建立的,自1883年以来没有号召过罢工,只在1919年发起过一次“自愿休假”,希望获得一周44小时工作制。但这次抗议,是在无视国际印刷业工会的情况下举行的,失败了。在本世纪,更富进攻性的工会取得了重大的收益,而印刷工工会却落后了,靠继续接受一年薪水增加四五块钱,它是永远赶不上其他工会的。这些各种各样的微不足道的好处,对其他工会来说也许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们的基本工资更高一些。

鲍尔斯认为,印刷工还需要的,是对他们自己身份更强烈的意识。一个报纸没有记者和编辑也能生产出来——管理者、办公室和电讯服务能够填补写文章的空白,但一个报纸离开了印刷工却无法生产出来,至少在这个时代还不行。当然,如果自动排字机——像弹钢琴一样对纸带的穿孔条做出反应——被允许扩大使用的话,它们最终会导致印刷工、工会和鲍尔斯本人被消灭。对鲍尔斯来说,而不是对所有报社老板来说,这是一种令人苦恼的想法。

在这次罢工期间,一些冲动恶毒的报社老板开始仇恨鲍尔斯。他们把鲍尔斯看作是对他们在新闻界生存的无情威胁。在纽约的日报中,只有《纽约时报》和《新闻报》继续营利,其他报纸是靠报纸业链条或所有者个人的副业生存的,这些所有者的财富主要来自外部源泉。尽管报社业主联合会向工会保证任何一个正式雇员都不会因自动化而失去工作,但报社老板却想立即开始使用自动化机器把华尔街的所有上市公司和相关的股票走势图排印在金融版上。这些机器会从美联社或合众国际社接收包含这种信息的纸带。但工会出面阻止,坚持要求把使用纸带可能节省下来的一部分钱纳入一项专门基金,用于印刷工的培训,或他们的提前退休金,或其他补偿性的失业福利。老板们表示反对,说其他大城市的报社已经得到工会认可,增加使用了纸带,并没有为印刷工建立专项基金。于是这形成了一种僵局,双方的态度都强硬起来。1962年圣诞节之前的几周,罢工开始了。

印刷工的纠察队在《纽约时报》《新闻报》《美国日报》和《世界电讯和太阳报》的办公室前走来走去。纽约未进行罢工的报纸——《邮报》《镜报》《先驱论坛报》的所有者停止了报纸的出版,锁上了他们的门。突然间,纽约几百万人的读报习惯改变了。一些纽约人,他们的常规中断了,开始习惯了没有报纸的生活,再不会成为报纸的订户了。他们开始更多地看电视,或者更详细地读新闻杂志或书籍,并且发现,没有了赫斯特集团每天大量令人目眩的标题,《新闻报》上传闻的匪徒枪击,《纽约时报》上威胁性的国际冲突,纽约似乎成了一个更正常的、平静的地方。另一些纽约人,坚持每天的读报习惯,开始阅读《纽约时报》的西部版,这是由他们在加利福尼亚的朋友给他们寄来的,或者他们购买现在摆放在报摊上的外埠报纸——《费城探询报》(Philadelphia Inquirer)、《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或者他们读《华尔街日报》、《妇女服饰日报》(Women's Wear Daily),或由一些记者(包括《纽约时报》的记者)生产的薄薄的特殊的罢工版。对《纽约时报》的这些人和其他人来说,这次罢工并没有像1953年的罢工那样引起内部冲突和懊悔。过去的那场罢工是一种新出现的令人不安的体验,它在历史上第一次阻止了《纽约时报》的出版,尽管《纽约时报》的大多数人被迫不去越过纠察线,但他们毕竟还有一种放弃和背叛《纽约时报》的感觉。

然而,现在个人的纽带不那么强有力了。《纽约时报》在最近几年似乎成了更少个性的地方,它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也就越来越冷漠了。现在《纽约时报》的老人在看到纠察线时心情是平静的。在1962年至1963年的罢工期间,特别是在早期阶段,《纽约时报》的一些年轻人甚至有了一种冒险和自由的感觉:他们的日常生活现在不是直接围着《纽约时报》转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自己,重新评价他们现在的环境,深思未来。他们可以看到,没有《纽约时报》,生活仍然继续,地球照样转。报纸罢工继续,他们获得了自信心和意识;他们悠闲地游览城市的新地区,他们看到了新的人,想到了新思想,感觉到了不作为《纽约时报》人会是什么情况——没有了政治家给予的特权待遇,没有了新闻机构的免费票券,也不能保证一个重要人物会回电话;没有了对这些重要人物的责任感,没有了在写《纽约时报》的报道时所受到的限制,没有了在处理公共事务或私人问题时的个人限制和谨慎的感觉。在罢工期间他们看到了他们生活的两面:一面是更有特权并且多少保持中立;另一面是更少保证但也许更令人满意。他们权衡这两个世界,他们在等待着。他们得到了失业金和工会的好处,他们也可以在电视台、政府、公关公司或杂志社找份临时的工作,收入经常是和他们在《纽约时报》时挣得一样多,甚至更多。《纽约时报》的一个记者,菲利普·本杰明,在罢工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小说——《莫负今宵》(Quick Before It Melts),描绘了他作为《纽约时报》记者曾去采访过的南极洲。这部幽默小说于1963年出版,影视版权卖给好莱坞得了五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