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八章 挫折让人变通(第3/4页)
而子贡跟宰我始终不对眼,原因很简单:两人都很能说。平时没事了,两人就会争吵。争吵到最后,就成了仇人。
宰我的性格有点怪癖,而子贡又是人人喜欢,因此宰我就不太受欢迎了。
小一辈中,孔子比较看好的有四个人:子夏、子游、子张和曾参。
论才华和聪明程度,子夏比其他三个人都要出色。不过,子夏有一种傲气,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而其余三个人尽管在聪明程度上不如子夏,但是不约而同地认为自己的人品比子夏好。
就这样,子夏成了小一辈中的公敌,受到孤立。不过,子夏不在意。基本上,老一辈都已经与世无争,因此老一辈与师弟们的关系都处得不错。
子贡和子夏都是卫国人,而且都很聪明,子贡很喜欢子夏,经常关照他。子夏家中很穷,子贡常常资助他一些,两人因此就走得更近。
师兄弟们之间,钩心斗角的事情常常会有。
有一次,孔子要出行,看天色似乎要下雨,孔子正在犹豫要不要拿雨伞的时候,跟随他出行的子游说话了:“老师,子夏有把好伞,叫他拿来用吧。”
子夏确实有把伞,是子贡才送给他的。子张之所以建议用子夏的伞,不仅仅出于嫉妒,实际上还想让子夏难受,因为子夏这个人家里特穷,所以比较吝啬,平时绝对不借东西给别人。
“别出这馊主意了。”孔子当然知道子游的算盘,也当然不会上当。“子夏这个人不是那种很大方的人,不过这没有什么。告诉你,跟一个人交往,尽量交他的长处,不要触碰他的短处,这样就能长久地交往。”
子张见自己的小算盘被老师说破,一脸的尴尬。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玩这种小心眼。
按《说苑》。孔子将行,无盖,弟子曰:“子夏有盖,可以行。”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吾闻与人交者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长矣。”
对于学生们之间的各种争斗,孔子都看在眼里。孔子通常不会直接批评他们,避免介入其中。不过,这不等于孔子坐视不管。孔子的办法,就是在平时的授课之中讲解为人处世交友的道理,旁敲侧击。
以下,都是《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们的道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诱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见贤思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当仁不让,这几个成语出于这里。
有一次,子贡陪孔子聊天,说着说着,话题就到了几个小字辈的学生身上了。
“老师,您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一些?”子贡问。孔子知道子贡和子夏的关系好,自己说什么,一定会传到子夏那里去,岂不是又要生是非?
“子张过了,子夏不够。”孔子说,意思是子张迂腐了点,子夏则市侩了点。
“那,是子张贤能一些了?”
“哼,过了和不够是一样的。”孔子说。他才不会说谁比谁好呢。
按《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挫折让人变通】
到了这个时候,孔子有一个看法有了重要的转变。
从前,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应该是为国君服务的,而不是为大夫服务。因此当初在鲁国和在卫国的时候,他就很反对学生们去出任大夫家的家臣,他把家臣称为陪臣,就是蔑视他们。
可是,如今的情况,各国的国政都在大夫手中,国君对人才基本没有需求,要出仕,在国君这个层面基本上没什么可能了,连自己都没戏,何况自己的学生呢?从前混得最好的子路和冉有,也都是当了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