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子周游列国(第13/27页)
芋尹盖的话说得挺狠,如果是吴国强盛时期,伯嚭说不定早就跳起来了。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的吴国可以说是屋漏又逢连夜雨,人穷志短,伯嚭只能尴尬地笑笑。最后,他终于接受了芋尹盖的要求,同意让公孙贞子的灵柩进入姑苏。
这次不吉利的慰问,似乎预示着吴国的最终灭亡。两年之后,公元前478年三月,越王勾践再度讨伐吴国。夫差率军抵抗,在淞江与勾践隔水对峙。勾践耍了个花招,夜里派人在左右两翼击鼓呐喊,装作要渡河进攻的样子。吴军不明就里,分兵防御,勾践瞅准了机会,带着三军偷渡淞江,直接攻击吴国的中军,大败吴军。
公元前475年十一月,勾践第三次讨伐吴国。这一次,夫差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军队与这位昔日的奴隶抗衡了。越军包围了姑苏,吴国岌岌可危。有趣的是,晋国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认为吴、晋两国有黄池之盟,虽然不能相救,但总得表达一下心意,于是派大夫楚隆顶着寒风,不远千里来到姑苏前线。
楚隆先来到越军大营求见勾践,说:“吴国冒犯上国已经很多次了,听说大王您亲自讨伐吴国,中原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唯恐您的愿望不能实现。晋侯特别派我来看看吴国的下场,请让我进入姑苏完成使命吧!”
勾践心想,进就进呗,你单枪匹马的,还能舞出什么妖蛾子不成?于是同意了楚隆的请求。
楚隆见到夫差,恭恭敬敬地说:“下臣是晋国赵氏的家臣。黄池会盟那次,我们两国共同盟誓说,要同好共恶。现在大王处于危难之中,晋国却无能为力,只能怕下臣来致以慰问。”
夫差心想,好嘛,又来了个动嘴皮子示好的,不过这次比上次好,至少是个活人进来了,于是下拜叩头说:“寡人没有才能,不能侍奉越国,让晋侯操心了,谨此拜谢他的好意。”赠给楚隆一小竹筒珍珠,说:“勾践不想让寡人好过,看来寡人是不得好死了。”算是对晋国慰问的正式回答。
楚隆离开的时候,夫差拉着他的袖子,偷偷问了一个问题:“快淹死的人还要强颜欢笑,我也要问你一个问题,贵国的史墨为什么会被称为君子?”
前面说过,公元前510年夏天,吴国讨伐越国,史墨夜观天象,曾经预测,不到四十年,吴国将被越国消灭。夫差在这时候问起史墨,多少有些自嘲的意味。楚隆回答得很委婉:“史墨这个人啊,做官的时候没人讨厌他,退休之后没有毁谤他,是因为这样才被人称为君子吧!”
夫差听了大笑,说:“您说得真是恰当。”
楚隆走后,夫差派大夫公孙雄出城求见勾践。公孙雄光着上身,跪行到勾践跟前,说:“孤臣夫差,斗胆向大王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昔日曾经在会稽得罪大王,夫差不敢违背大王的意愿,吴、越两国得以和平共处。今天大王若想要诛杀孤臣,孤臣毫无怨言,只是不知道大王能否像当年在会稽发生的事情一样,也饶恕孤臣的罪过呢?”
勾践长叹一声,回想当年到吴国为奴,他在夫差面前自称东海贱臣,现在夫差反过来在他面前自称孤臣,求他饶恕,真是风水轮流转啊!一时间,在吴国喂马砍柴的日子历历在目,仿佛放电影一般经过他的眼前。这是他人生中最不愿意记起却又常常被记起的一段经历,恨也罢,耻辱也罢,在这个时候似乎都随风远去,剩下的仅仅是回忆。他突然眼睛一热,想答应夫差的请求。范蠡在一旁见了,情知不妙,马上站出来说:“当年会稽之事,是老天将越国赐给吴国,吴国自己不要而已。现在老天要将吴国赏赐给越国,越国岂可逆天而行?大王卧薪尝胆,忍耐了二十二年,不就是等着这么一天吗?现在这一天到了,您却无端端地放弃,这样做明智吗?俗话说得好,天授不取,反受其咎,您可别忘了会稽之痛!”
勾践擦了擦眼睛说:“您说得有道理,可是您看看人家的使者,寡人于心不忍啊!”
时值寒冬腊月,公孙雄只穿了条裤衩,伏在冰冷的地上,身体不断颤抖,那样子确实十分可怜。范蠡皱了皱眉头,走到帐外,拿起鼓槌,隆隆地敲起了进军的鼓声,下令说:“全军进攻,直捣吴宫,不得有误。”勾践大吃一惊。范蠡回到帐内,对公孙雄说:“大王已经授命于我,即刻讨伐夫差,越国大军已经发动,现在再哀求也没有用,你可以回去复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