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第10/14页)

这种难以形容的恐怖,不是出于什么“为求伟大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信念,也非基于“这一代的牺牲再大,与未来世代因此得受的福祉相比,却又算得什么”的理想。它是一种不分时空永远全面作战的原则的体现。列宁主义,基本上是从军事角度思考——就算布尔什维克所有的政治词汇均不能证实此点,仅看列宁本人对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的崇敬,即可证明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正因为列宁思想中带有着强烈的“唯意志论”气息,使得其他马克思人士极不信任列宁,将其斥为布朗基派(Blanquist)或“雅各宾”之流。“谁胜谁负?”是列宁的处世箴言。这场斗争,是一场不是全输就是全赢的战争,胜者赢得全部,输家倾其所有。我们知道,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际,即使连自由国家也采取这种心态作战,准备不择手段,对敌方人民毫无保留地施以任何苦难折磨(回到第一次大战时,无尽苦难的承受对象甚至在自己的部队内)。于是没有事实基础,毫无理由地便将整批人送去牺牲的做法,也的确成为战争行为的一部分: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将所有日裔美国公民,英国将境内所有德奥籍居民,一律关入拘留营内即为例。美英两国的理由,乃是基于这些人当中可能潜有敌方奸细。这场不幸的变调,是在19世纪以来文明进步之下忽然有野蛮复萌的悲剧。此情此景,却像一股黑暗势力的漫漫长线,一直贯穿着本书涵盖的悠悠岁月。

所幸在其他实施宪政民主、拥有新闻自由的法治国家里,体制中自有某些对抗牵制这类思想的力量存在。可是在绝对极权的国家就没有这种力量,虽然最终也会发展出某种限制权力的规定。不为别的,单单为了求生存的本能,以及当全面权力的使用扩展到无限的时候,它自然会生出自己毁灭的苦果来。偏执妄想,就是滥用权力到极致的最终结果。斯大林死后,陆续登场的接班人等,相继都有一种默契,决定要为这段血腥年月画上句号。然而斑斑血迹,斯大林岁月究竟一共付出了多少人命代价,(一直到戈尔巴乔夫年代)只有内部的持不同政见者,以及海外学者和宣传家去细心追查。从此,苏联政界中人总算能寿终正寝,有时甚至得享天年,进入50年代,古拉格牢狱逐渐空去。虽然以西方标准而言,苏联仍是一个未能善待其国民的社会,但是至少,这个国家已经不再大规模地逮捕处决自己的人民了。事实上到80年代,苏联人民死于犯罪事件、民间冲突,以及国家之手的风险率,甚至低于亚非美三洲的许多国家。但是尽管如此,它毕竟仍是一个警察国家,一个权威统治的社会,而且依据任何实质标准,也还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只有官方认可或批准的信息,才可传达一般人民,至少从法律意义上讲,传达其他任何的信息均属触犯法律。这一切到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性”政策才改变。至于行动及居住自由,更要看官方的准许而定。这项规定在苏联境内虽然越来越有名无实,可是到了边境地带,甚至与另一个同属“社会主义”的友好国家相邻之地,却变得真实无比。从这些角度而言,苏联实际上不及沙皇时代。更有甚者,虽然就日常事务而言,苏联社会是以法治为准,可是行政当局的特殊权力,即任意逮捕、下狱,及境内流放的情况,却依然存在。

苏联铁幕时代付出的人命代价,恐怕将永远无法确切估算,因为甚至连官方对处决人数及古拉格囚犯的统计,不论是现有的或日后可能面世的数字,都无法涵盖所有的死难损失。而且依人不同,估算的差距更有极大出入。有人曾如此说过:“对于这段时期里苏联牲口的死伤数目,我们知道的反而比被苏联政权滥杀的反对派人数更清楚。”(Kerblay,1983,p.26.)1937年人口普查的数字始终秘而不宣[10] ,更使这项估算工作难上加难。但是不论各项估计使用的假定如何,前后直接间接的死难人数绝对高过七位数,甚至达到八位数。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我们是否采取“保守”估计,将其定位于1000万,而非2000万甚或更高,实在都无关紧要了。面对这种骇人的天文数目,只能令人感到不可饶恕,完全不能理解,更不要说为杀人凶手做任何辩解。在此作者还要添上一笔,不带任何评论:1937年,苏联总人口据称为1.64亿,比起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8)原先预估的人口总数,一共少了167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