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由主义的衰落(第12/19页)

因此,国社党最大的成就,在于一举清除了旧有的帝国阶级及制度。事实上希特勒掌权之后,唯一曾经起来向他挑战反抗的只有旧贵族阶级的普鲁士陆军,此事发生于1944年7月。事后,这批军官全被消灭。因此,德国旧有的上层阶级和组织制度,先有纳粹的铁腕粉碎在先,继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占领军进一步彻底扫除在后,这些事实上却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了牢固的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成立的魏玛共和国(Weimar Republic,1918—1933)则不然,充其量不过是战败的德意志帝国少掉一个皇帝罢了。不过若论社会政策,纳粹也的确为民众做了几件事:法定假日、国民体育运动,以及计划中的“国民车”等等[国民车的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众所皆知的“大众车”(Volkswagen,即beetle)]。但是国社党最大的建树,还在于为德国扫除了经济大萧条的现象,其功效之强,比其他任何政府都大。这还多亏纳粹反自由的立场,纳粹根本就不相信什么自由市场的玩意儿,方才放手一搏。话虽如此,纳粹不过是老酒装新瓶,一个重新改装重新得力的旧式政权,在根本上,并非迥异于以往的全新政权。这一点,德国跟30年代军国主义的日本相同(相信不会有人把当时的日本视作革命性的政权),两者都是实行一种非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本国的工业系统,推上令人瞩目的高峰。至于法西斯意大利,不论是经济或其他成就,比起德国则不过尔尔,我们从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意大利的战时经济出奇地差,所谓“法西斯革命”的高论,不过是嘴上说得好听罢了。当然对国民大众来说,这个美丽的辞藻虽属口吐莲花,却是真心实意。而意大利的法西斯跟德国完全是两回事,后者是在大萧条的痛苦经验,以及魏玛政府无能表现的夹击之下被激发出来的,而意大利法西斯却是旧统治阶级公开的维护者,是为抵御1918年后因革命造成的动荡而产生的。事实上,它多少带有19世纪以来意大利统一过程中的传统,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较前更强大的中央政府,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意大利法西斯也算功不可没。比如说,历届政府中它是唯一能够彻底镇压西西里黑手党(Sicilian Mafia)以及那不勒斯卡莫拉秘密会党(Neapolitan Camorra)势力的。然而就历史的意义而言,意大利法西斯的目标及功业都不重要,最要紧的在于它为全球首创了反革命风潮成功的新范例。墨索里尼的作为,给了希特勒极大的灵感,而希特勒也从未忘记恩师的启示,意大利的事在他的心头上也始终居于首位。而由另一方面来看,长久以来,在各种右派运动之中,意大利法西斯一直是个特例。它不但容忍“现代派”(Modernism)前卫艺术的存在,甚至还有几分欣赏。更重要的是,直到1938年墨索里尼与德国采取同一阵线以前,意大利法西斯对于反犹太的种族主义思想也始终不感兴趣。

至于法西斯是“垄断资本家”化身的说法也值得商榷。谈到那些超级大企业组织,只要政府不真的将之收为国有,它跟哪一种政权都可以水乳交融,而无论哪一个政权,也都不得不与其交好。所谓法西斯对“垄断性资本利益”的体现程度,其实并不高于美国民主党的新政,或英国工党政府,以及德国的魏玛共和国。30年代初期的德国大企业并不特别想要这个希特勒,他们若有选择,恐怕还比较喜欢正统的保守主义。一直到经济大萧条袭击世界,德国企业界才开始对希特勒稍微看重些。待到希特勒上台,企业界方才开始衷心拥戴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企业甚至开始使用强制劳动力以及死亡集中营的死囚。另外,犹太人的资产遭到没收,德国人的大小企业自然利益均沾。

然而,对资本主义企业而言,法西斯主义自然有几项其他政治体制不及的地方。首先,法西斯清除了(至少击败了)左派的社会革命,事实上等于是抵挡红色浪潮的中流砥柱。其次,法西斯统治下,没有工会组织,管理阶层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使用其劳动力。许多大老板、经理人,他们管束属下奉行的教条,根本就是法西斯本身的“领导原则”,而法西斯主义也充分授予其合法地位。再次,工人运动既然不存在,政府便可采取虽不合理,却对企业极为有利的整治萧条的手段。1929—1941年间,同一时期在美国,前5%消费阶层的(全国)总收入,跌落了20%(英国和北欧则呈类似却较平均的跌势);可是德国却跃升了15%(Kuznets,1956)。最后,我们曾经提过,法西斯相当擅长刺激工业的增长及现代化——虽然在风险性和长期科技计划方面,比西方民主国家要落后一截。